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正文

如何治疗脊髓损伤?

时间 : 2016-08-26 07:40:02 来源:互联网

[摘要]

  在日常生活中。患有脊髓损伤的患者还是很常见的,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一位患者,亲眼目睹他患有这样的疾病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工作还无法自理,这给儿女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那么,患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应该如何治疗呢?   (一)急救和搬运 1.脊柱脊髓伤有时合并严重的颅脑损伤、胸部或腹部脏器损伤、四肢血

  在日常生活中。患有脊髓损伤的患者还是很常见的,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一位患者,亲眼目睹他患有这样的疾病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工作还无法自理,这给儿女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那么,患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应该如何治疗呢?

  (一)急救和搬运 1. 脊柱脊髓伤有时合并严重的颅脑损伤、胸部或腹部脏器损伤、四肢血管伤,危及伤员生命安全时应首先抢救。

  2. 凡疑有脊柱骨折者,应使病人脊柱保持正常生理曲线。切忌使脊柱作过伸、过屈的搬运动作,应使脊柱在无旋转外力的情况下,三人用手同时平抬平放至木板上,人少时可用滚动法。

  对颈椎损伤的病人,要有专人扶托下颌和枕骨,沿纵轴略加牵引力,使颈部保持中立位,病人置木板上后用砂袋或折好的衣物放在头颈的两侧,防止头部转动,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二)单纯脊柱骨折的治疗

  1. 胸腰段骨折轻度椎体压缩属于稳定型。患者可平卧硬板床,腰部垫高。数日后即可背伸肌锻炼。经功能疗法可使压缩椎体自行复位,恢复原状。3~4周后即可在胸背支架保护下下床活动。

  2. 胸腰段重度压缩超过三分之一应予以闭合复位。可用两桌法过伸复位。用两张高度相差30cm左右的桌子,桌上各放一软枕,伤员俯卧,头部置于高桌上,两手把 住桌边,两大腿放于低桌上,要使胸骨柄和耻骨联合部悬空,利用悬垂的体重逐渐复位。复位后在此位置上石膏背心固定。固定时间为3个月。

  3. 胸腰段不稳定型脊柱骨折椎体压缩超过1/3以上、畸形角大于20°、或伴有脱位可考虑开放复位内固定。

  4. 颈椎骨折或脱位压缩移位轻者,用颌枕带牵引复位,牵引重量3 ~ 5kg。复位后用头胸石膏固定3个月。压缩移位重者,可持续颅骨牵引复位。牵引重量可增加到6 ~ 10kg。摄X线片复查,复位后用头胸石膏或头胸支架固定3个月,牵引复位失败者需切开复位内固定。

  (三)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的功能恢复主要取决于脊髓损伤程度,但及早解除对脊髓的压迫是保证脊髓功能恢复的首要问题。手术治疗是对脊髓损伤患者全面康复治疗的重要部分。 手术目的是恢复脊柱正常轴线,恢复椎管内径,直接或间接地解除骨折块或脱位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稳定脊柱(通过内固定加植骨融合)。其手术方法有:

  1.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对颈3以下的颈椎骨折可行牵引复位,前路减压或次全椎体切除、植骨融合术,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或颈围外固定。明显不稳者可继续颅骨牵引或头胸石膏固定。

  2.颈椎后路手术脱位为主者牵引复位后可行后路金属夹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或用钢丝棘突内固定植骨融合,必要时行后路减压钢板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3.胸腰段骨折前路手术对胸腰段椎体爆裂性或粉碎性骨折,多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对陈旧性骨折可行侧前方减压术。

  4.胸腰段骨折后路手术后路手术包括椎板切除减压、用椎弓根螺定钢板或钢棒复位内固定,必要时行植骨融合术也可用哈灵顿棒或鲁凯棒钢丝内固定。

  (四)综合症法

  1.脱水疗法 应用20%甘露醇250ml;2次/d,目的是减轻脊髓水肿。

  2. 激素治疗 应用地塞米松10 ~ 20mg静脉滴注,一次/d。对缓解脊髓的创伤性反应有一定意义。

  3. 一些自由基清除剂 如维生素E、A、C及辅酶Q等,钙通道阻滞剂,利多卡因等的应用被认为对防止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损害有一定好处。

  4.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如三磷酸胞苷二钠、维生素B1、B6、B12等。

  以上介绍出治疗脊髓损伤的方法,相信大家有所了解,虽然还不够全面,希望大家在空闲时间多多搜集一些相关资料,还可以咨询这方面的专家,有一个好身体,儿女才能把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并且在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如何治疗脊髓损伤...”相似的文章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