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囊肿

黄体囊肿的病因及如何饮食?

时间 : 2016-08-23 07:40:03 来源:互联网

[摘要]

  在我们安逸的生活中,突如其来的疾病可以说是非常可怕的,在疾配合需要找到病因,然后才能做到正确的治疗。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黄体囊肿的病因及如何饮食。下面来看一下专家的介绍。妊娠妇女有形成黄体囊肿的倾向,正常和妊娠期黄体直径小于2cm,若黄体直径达2~3cm,称囊状黄体;直径大于3c...

  在我们安逸的生活中,突如其来的疾病可以说是非常可怕的,在疾配合需要找到病因,然后才能做到正确的治疗。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黄体囊肿的病因及如何饮食。下面来看一下专家的介绍。

  妊娠妇女有形成黄体囊肿的倾向,正常和妊娠期黄体直径小于2cm,若黄体直径达2~3cm,称囊状黄体;直径大于3cm,则称黄体囊肿。当囊状黄体或黄体囊肿退变时,转变为玻璃样变的结缔组织,但仍保持囊腔及囊腔内液体,其直径在2~3cm,称囊状白体,直径大于3cm称白体囊肿。

  黄体囊肿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黄体囊肿其发病因素为:

  ①供应黄体的血管,淋巴系统发生了紊乱;

  ②黄体在其血管形成期出血过多,尤见于有凝血障碍的妇女,因黄体出血过多形成黄体血肿,待血液吸收后清液滞留于黄体腔内,使黄体直径增大;

  ③垂体促性腺激素过度分泌,促使黄体过度发育。

  (二)发病机制

  1.肉眼形态

  黄体囊肿为发生于单侧卵巢的孤立性囊肿,表面光滑,呈琥珀色,直径很少大于4cm,罕见超过8cm,但文献曾有报道达11cm,单房性,壁薄,半透明,切面可见中央腔内含有淡黄色,嗜红色液体或凝血块,囊壁部分或全部为黄色,有时卷曲成花环状。

  2.组织形态

  囊腔面贴附有薄层机化的纤维组织,囊壁内层为数层黄素化颗粒细胞,胞质内含嗜酸性颗粒,卵泡膜细胞呈楔形插入其中,细胞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最终黄体囊肿退变,仅留下1~2层细胞。

  黄体囊肿吃什么好?

  黄体囊肿食疗

  急性和慢性多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特征。其主要食疗方法应注意:

  1、枸杞20克,当归20克,猪瘦肉100克,煮汤加其它味料食用。

  2、败酱草20克,桃仁10克,黑木耳1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几天。

  3、败酱草50克,紫草根15克,水煎去渣加入红糖25克,调匀服食。

  4、金银花15克,败酱草30克,蒲公英20克,赤芍10克,枳壳10克,木香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3-5剂。

  5、槐花10克,苡米仁20克,冬瓜仁20克,水煎去渣,取汁,加入大米50-100克,煮粥食用。

  6、菱角薏米花胶粥:菱角500克,生薏米100克,花胶(鱼肚)150克,陈皮一角,粘米适量,盐少许。瓦煲内加水适量清水,先用猛火煲至水滚,然后放入以上材料,侯水再滚起,改用中火继续煲至粘米开花成稀粥,少许盐调味,即可食用。

  黄体囊肿患者吃什么好?

  宜多吃具有抗肿瘤作用的食物:鲎、海马、鳖、龙珠茶、山楂。出血宜吃羊血、螺狮、淡菜、乌贼、荠菜、藕、蘑菇、马兰头、石耳、榧子、柿饼。感染宜吃鳗鱼、文蛤、水蛇、针鱼、鲤鱼、麒麟菜、芹菜、芝麻、荞麦、油菜、香椿、赤豆、绿豆。

  饮食宜清淡,饮食应富含足够的营养,纠正偏食及不正常的饮食习惯,不宜常食刺激性、海产品等。

  适宜食物:牛奶、菠菜、山药、白菜、油菜、香菇、瘦肉、鸡蛋、鲫鱼、苹果、鸭梨、大枣、花生、黑米等。

  黄体囊肿吃什么不好?

  禁忌食品:蟹、带鱼、青鱼、鹅肉、狗肉、辣椒、生葱、生蒜、桂圆、橘子、白酒等。

  以上介绍的仅供大家参考,不一定会与每个人的状况相符,如果大家还不清楚可以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以便确诊,从而能够及时治疗。也可以咨询我们有问必答网的在线专家,在这里也可以找到你们想要的答案的。

关键词: 黄体囊肿 囊肿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黄体囊肿的病因及...”相似的文章

更多>>

囊肿症状

囊肿形态大多为圆形,突出皮肤表面为半圆形。一般多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因有囊壁包裹,故边缘光滑整齐,与周围组织粘连少,故触之光滑有弹性及囊性感。其表面皮肤多无炎症,而呈正常皮色。一般发展有限局性,不会无...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