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胆石症

胆石形成的机制是什么

时间 : 2016-08-22 07:40:03 来源:互联网

[摘要]

  胆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我们只有更好的了解我们身边的疾病我们才能够更好的生活我们必须对疾病有所认识。对于很多的人来说,都想要知道胆石形成的机制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胆石形成的基本因素有:胆汁理化状态的改变、胆汁淤滞和感染等3种。常为2种以上因素联合致病。胆...

  胆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我们只有更好的了解我们身边的疾病我们才能够更好的生活我们必须对疾病有所认识。对于很多的人来说,都想要知道胆石形成的机制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胆石形成的基本因素有:胆汁理化状态的改变、胆汁淤滞和感染等3种。常为2种以上因素联合致病。胆汁理化性状的改变使其中胆色素或胆固醇析出,形成结石;胆汁淤滞可使胆汁中水分被过多吸收,胆汁过度浓缩,使胆色素浓度增高,胆固醇过饱和等,都可促进胆石形成;细菌感染可使胆道发生炎性水肿、细胞浸润和慢性期的纤维增生,导致胆道壁增厚、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引起胆汁淤滞。炎症时渗出的细胞或脱落上皮、细菌群、蛔虫残体及虫卵等也可作为结石的核心,促进胆石形成。

  (1)胆固醇性结石的形成机制:胆汁中如胆固醇含量过多呈过饱和状态,则易析出形成胆固醇结石(如长期进食高脂肪饮食)。正常时胆汁中一定浓度的胆盐和卵磷脂可以和胆固醇、蛋白质组成混合体胶粒,混悬于胆汁中而不析出。在某些肠疾病时由于丧失了胆盐则促进胆固醇的析出,形成结石。

  (2)胆红素性结石形成机制:胆汁中的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可与胆汁中的钙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胆红素钙而析出。正常胆汁中的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酯类而不游离。大肠埃希杆菌等肠道细菌中的葡萄糖醛酸酶则有分解上述酯类使胆红素游离出来的作用。所以有肠道细菌感染、肠道蛔虫症及胆道炎症时易形成胆红素结石。此外,胆色素含量增加(如红细胞破坏过多),胆汁内钙量增加以及胆汁的酸度增加等都可促进此类结石的形成。

  以上就是很多的人都想要了解的胆石形成的机制是什么的内容,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可以看到很多的疾病,对于胆石这个疾病,我们需要懂得生活中的疾病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伤害,为了大家的健康,我们大家一定要认真的了解疾病。

关键词: 胆石症 胆石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胆石形成的机制是...”相似的文章

更多>>

胆石症疾病

实验室检查 1.胆红素代谢:当胆石引起胆管梗阻时,血清总胆红素增高,其中主要是结合胆红素增高,即1min胆红素与总胆红素之比常大于40%;如胆管完全梗阻,其比值可大于60%,尿中胆红素含量显著增加,而尿胆原 则减少...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