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正文

静脉石的中医辨证治疗

时间 : 2016-08-20 07:40:03 来源:互联网

[摘要]

  静脉石气血虚为其根本,复感邪气、因此,治宜补虚为主,驱邪为辅,寓补于攻,灵活运用。    1.寒结   主证:形寒肢冷,局部疼痛,其状如针刺,固定不移,皮色变白,皮温不高,肿胀明显,按之凹陷,得温热则舒缓。舌质暗,苔薄,脉沉涩。分析:本病见于早期或症状轻微之患者。病情初...

  静脉石气血虚为其根本,复感邪气、因此,治宜补虚为主,驱邪为辅,寓补于攻,灵活运用。

  1.寒结

  主证:形寒肢冷,局部疼痛,其状如针刺,固定不移,皮色变白,皮温不高,肿胀明显,按之凹陷,得温热则舒缓。舌质暗,苔薄,脉沉涩。

  分析:本病见于早期或症状轻微之患者。病情初起,症状尚轻,但极易生变化热。治应及时准确,以防变故。气血虚弱,复感寒邪,寒性凝滞,致血结决,固定不移;阻碍脉络及血气运行,脉络欠通畅,故发疼痛,且状如针刺;血脉受阻,渗于脉外,泛溢肌肤而作肿,舌脉均为寒凝之象。

  治法:温经通脉,益气活血。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25g,桂技10g,芍药15g,细辛5g,炙甘草10g,通草10g,大枣10枚,黄芪25g,山甲15g.痛重加乳香、没药各15g,瘀重加鸡血藤25g.

  2.热结

  主证:全身发热,患肢皮温升高,局部有红肿索状物,压痛明显。皮肤色白,按之由深陷渐转为变硬。舌质红,苔黄,脉数。

  分析:或初起即感湿热邪气,或失于治疗生变化热,病情凶险,脉中结决滑脱,易致危候。辨证要点是湿热互结,而生变故。热灼津液,血质粘稠,凝结成块,客于脉中,阻塞脉道,津液外渗,泛溢肌肤。脉道不通,不通则痛。舌脉也均为热象。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祛瘀。

  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减。元参50g,双花25g,当归25g,丹参50g,赤芍25g,牛膝25g,黄芩15g,连翘159g 红花15g,苍术15g.

  3. 脾虚血瘀

  主证:患肢肿胀,朝轻暮重,不痛或微痛,活动加重。皮色加深,触摸疼痛。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弦细。

  分析:此属病后恢复期,气血本虚,复因寒结、热结,更伤气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统摄血脉。脾气虚,统血不利,津液失健运,或余湿未尽,困扰于脾而见患肢肿胀;血属阴,湿属阴,故而朝轻暮重。舌质脉象均为脾虚之候。

  治则:健脾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四君子汤加昧。党参15g,白术15g,茯神15g,炙甘草15g,黄连15g,酸枣仁15g,桂圆肉15g,木香10g,当归20g.表虚重用黄芪;瘀重加王不留行、穿山甲;湿热邪未尽加猪苓、连翘。

关键词: 静脉石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静脉石的中医辨证...”相似的文章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