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16-08-20 07:40:03 来源:互联网
中暑衰竭的中医治疗包括中药汤剂、穴位急救法、刮痧疗法等,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所述。一、中暑者,形同而病别,延医亦各不同。暑之为气,时应乎夏。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暑之伤,先着于心。其症为头痛眩晕,心烦面垢,身热口渴,其脉虚濡。昏仆不知人,亦与中风相似。名曰中暑。中暑者,中气虚而...
中暑衰竭的中医治疗包括中药汤剂、穴位急救法、刮痧疗法等,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所述。
一、中暑者,形同而病别,延医亦各不同。暑之为气,时应乎夏。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暑之伤,先着于心。其症为头痛眩晕,心烦面垢,身热口渴,其脉虚濡。昏仆不知人,亦与中风相似。名曰中暑。中暑者,中气虚而受于暑也。中寒治以温散;中暑治以清凉。先候天时,次随症治。
1、切忌饮冷水,不可令卧冷地。当急移阴处,用大蒜捣烂,加路上热土和水去渣灌之。再掬路上热土,拥挤脐间作窝,令众人尿满,暖气透脐即苏。
2、急以姜汤或童便乘热灌下,外用布蘸热汤熨脐下三寸穴立醒,醒后忌饮冷水,饮之立死。
3、暑月晒衣,不可便入箱柜之中,恐冬月服之,有中暑者。若吹透再收,便无此患。
4、加味人参白虎汤:人参、石膏(生)、知母(生)、粳米、甘草、苍术、水煎服。
二、穴位急救法
1、症状:中暑而至头晕、晕厥(包括休克、昏迷等)。
常发生于平常体质弱的人,往往由于过度疲劳、站立过久、环境闷热或悲伤过度等因素引起暂时性脑缺血,表现有眩晕、眼花、出冷汗、恶心、欲吐,甚至突然晕倒、面色苍白等。
2、处理
(1)温开水(或用糖开水)一杯给病人饮下,并扶到空气清新阴凉的地方。
(2)当患者出现热昏厥情况,可用一茶匙食盐混合600ml水慢慢饮下。
(3)按摩太阳穴(有药油更佳)
(4)如晕倒,用手指甲刺激人中穴(鼻唇中间上1/3处)。
(5)舒绶胸口的不适,可加按内关穴(腕纹上二寸)。
(6)用按摩或刮痧方式刺激中指尖端,百会穴(头顶部两耳尖边线之中点),涌泉穴(足底心前1/3处),令病人尽快苏醒。可用西瓜皮或湿毛巾为患者抹身,加速体温下降。
三、刮痧疗法
中暑要吃水果
盛夏季节,容易发生中暑。在发病初期,病人大都有腹痛、脘腹胀闷及头部昏沉的感觉,十分难受,中医谓之痧症。此时必须尽快进行刮痧治疗。
刮痧疗法虽是流传已久的民间方法,但实际上它却蕴含着中医经络理论。中医认为五脏之系皆附于背(即后背正中线及中线两侧),凡邪气上行则逆,下则顺。通过向下刮痧,使邪气下降,经络中的气机得到通畅而正常运行,所以痧症得以痊愈。
在进行刮痧之前,先用热水一碗,加入香油两匙,取光滑的羹匙、铜币或铜钱一个,蘸油水,从病人的背心开始,轻轻地向下顺刮(切忌倒刮),并逐渐着力。如果是羹匙干了,可以再蘸再刮。直到局部皮肤泛红隆起,或显示紫黑色痧点,病人苏醒并感觉轻快为止。
若病势急重,出现剧烈腹痛,上不得吐,下不得泻,可用痧疫回春丹0.2克,温开水吞服,以开窍逐秽。
四、辨证论治
1、轻症
主证:头痛头晕,汗多,皮肤灼热,气粗,舌燥,口干烦渴,脉浮大而数。
治法:取督脉、手厥阴、阳明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以泄热祛暑。
处方:大椎、内关、曲池、委中。
方义:大椎泻全身之热;委中又名血郄,放血以清血分热;曲池为清热要穴;内关清热泄三焦火。
2、重症
主证:先头痛,烦渴,呼吸喘息,继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汗出,脉沉而无力。
治法:取督脉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以开窍、泄热、祛暑。
处方:水沟、百会、十宣、曲泽、委中。
方义:神志昏迷,取水沟、百会以开窍醒神;曲泽为心包经合穴,配委中刺血以清血热;十宣放血以开窍苏厥。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