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正文

不能忽视中青年人脑中风

时间 : 2016-08-19 07:40:04 来源:互联网

[摘要]

  脑中风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性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而由于人们对脑中风只有老年才会患上的误解,不注意预防,使得这种疾病已经开始像中青年人过度。因此,对于脑中风,作为中青年人的我们,也一定要不容忽视。有人做过统计,目前在我国,每12秒钟就有1位脑中风新发患者,每21秒钟就有1人死...

  脑中风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性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而由于人们对脑中风只有老年才会患上的误解,不注意预防,使得这种疾病已经开始像中青年人过度。因此,对于脑中风,作为中青年人的我们,也一定要不容忽视。

  有人做过统计,目前在我国,每12秒钟就有1位脑中风新发患者,每21秒钟就有1人死于脑中风。脑中风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残和致死的疾病,这其中不乏中青年患者。因此,专家强调,中青年人也不可忽视脑中风,应该从生活方式开始预防中风、控制中风出现的各种危险因素。尤其是要仔细观察中风的一些前兆症状,如说话含糊不清或一侧肢体麻木等,不要认为自己平时身体健康就认为脑中风离自己很远,因此也不了解中风的征兆,从而失去了最佳的诊疗时机。

  脑中风患者的主要症状是面瘫、肌无力、语言困难。如突然出现嘴角眼角下垂、不能伸举上肢、无法清晰吐字与人沟通。有时候会出现一过性的“中风症状”,因持续时间很短,病情迅速好转,常被患者及家属忽视。专家认为,这很可能是俗称的“小中风”,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这也是脑中风的重要征兆,半数以上的病人在脑中风发作前都曾发生过TIA,20%TIA患者在随后的3个月内会发生中风。因此,如突然出现类似中风的一过性症状,也应该立即就医,进行全面排查。尤其是对于具有中风高危因素的人群。如果在症状发生3小时之内就诊,就可以赢得一种叫“组织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的机会,能够避免多种类型中风后的致残。

  要预防中青年人发生脑中风,主要是要控制三高并优化患者的生活方式。随着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病症向年轻群体的侵袭,饮食不健康、运动不积极等不良的生活在年轻群体中的普遍化,年轻人群中风的风险大大增加,控制危险因素势在必行。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房颤等疾病,吸烟、酗酒、运动量过少等不良的生活方式都是造成中风的危险因素。因此,预防中风,首先应该控制高血压,已有高血压患者必须血压应维持在140/90mmHg以下,有糖尿病、高血脂的患者,血压应低于130/80mmHg;其次,控制高血糖,通过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合理用药,将血糖控制在较低水平,尽量减少对于血管的损伤;第三,控制高血脂,最主要的就是要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到100mg/dL以下,有冠心病、糖尿病的患者应将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80mg/dL以下。在生活方式上,应该立即戒烟,并避免被动吸烟;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合理饮食:每天每天至少吃5种以上的水果或蔬菜,每天摄入钠小于3克,钾大于5克;每天适度体育锻炼至少30分钟;男性每天饮酒不得超过1两白酒、女性不得超过半两白酒。

  另外,要预防脑中风复发,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很多中风患者在出院之后,短时间之后就会再度复发中风,这种复发对患者伤害极大,很多中青年人因为复发而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让整个家庭都悲伤沉重包袱。脑中风患者出院后,最重要的是不再因为中风复发而再次入院。因此必须进行中风的“二级预防”。目前在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治疗是重中之重,因为抑制血小板聚集可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预防中风的远期复发。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控制复发风险,目前美国、欧洲和中国的脑血管病专家的共识是:如果没有禁忌症的时候尽量是终身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同时,患者出院后应在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九个月、一年时门诊随访检查,让医生随时能够了解康复情况,并根据具体病情调整用药。

  正是由于我们的不注意预防,才会使越来越多的疾病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使得我们身体早早的坏掉。通过以上我们的讲解,中青年人脑中风不容忽视,您一定要正确对待,切勿给疾病可乘之机,使自己遭受疾病的折磨。

关键词: 脑中风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不能忽视中青年人...”相似的文章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