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16-07-08 09:44:14 来源:互联网
黄疸的病因及治疗
黄疸是指由于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的巩膜、粘膜、皮肤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的一种临床征象。当血中胆红素超过正常值而肉眼未能观察到黄疸时,叫做隐性或亚临床黄疸。黄疸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由于肝脏、胆囊、胰腺等多种疾病引起的一种症征。老年人患肝、胆、胰腺等疾病时经常可见到黄疸,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发病原因]
引起黄疸的病因比较复杂,凡是可以引起胆红素的生成与排泄失去平衡的疾患均可导致黄疸,老年人黄疸的发病原因主要有:
1.溶血。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过多可引起黄疸,此种黄疸称溶血性黄疸。老年人常由于血中存在溶血因素,如生物因素(蛇毒、疟原虫等)、化学因素(苯肼、萘、砷化氢等)、免疫因素(血型不符的输血等)、物理因素(人工心脏瓣膜引起红细胞损伤)等引起溶血性黄疸。
2.肝细胞损害。由于肝细胞损害,可以引起胆红素代谢失常而发生黄疸,此种黄疸称肝细胞性黄疸。常见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脓肿、肝癌、脂肪肝等疾患。
3.肝胆管阻塞。肝内或肝外胆道系统由于肿瘤、结石、炎症、疤痕等因素,发生机械性梗阻,从而影响胆红素的排泄,此时发生的黄疸称梗阻性或阻塞性黄疸。老年人常见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胰腺癌等疾患。
中医根据黄疸的色泽不同,将其分为阳黄与阴黄两大类。湿热外侵,饮食不节,可致湿热内蕴;或情志不遂,肝气不舒,胆失疏泄,可致肝胆瘀热;或湿热化火蕴毒,毒入营血;或积聚日久不消,淤阻胆道,胆汁外溢;此等均可发生阳黄。由于劳伤太过,脾胃虚弱,水湿不运,或湿从寒化,寒湿阻中,胆汁排泄受阻,渍于肌肤,可发生阴黄。阳黄、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湿从热化则为阳黄,湿从寒化则为阴黄。
[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的黄疸,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溶血性黄疸常有输血、用药、感染、接触毒物或家族遗传病史。慢性少量溶血时,只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黄疸较轻微或不明显,脾脏可有不同程度肿大;急性大量溶血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呕吐、腹痛、头痛、全身不适,甚则出现休克、昏迷、严重贫血、黄疸、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剧烈溶血反应。
肝细胞性黄疸若由急性肝炎引起者,可见乏力、纳呆、发热、尿黄、肝区痛、肝肿大并有压痛等症;肝硬化引起者,则同时伴有消瘦、蜘蛛痣、肝脏质地硬、脾肿大或有腹水等症;慢性肝炎引起者,则肝脏质地偏硬,有肝功能异常等表现。
梗阻性黄疸如由胆囊炎、胆石症引起者,则起病急骤,伴右上腹绞痛,发热,呕吐等症,黄疸来去皆速,且可反复发生;胰腺癌引起者,黄疸呈进行性加深,晚期有腹痛、乏力、消瘦、食欲不振等症。梗阻性黄疸的深浅取决于胆系阻塞的部位、程度、持续时间的长短等。
[预防措施]
1.饮食有节。平素注意饮食清洁卫生,不与患有肝炎的患者一起进食,餐具应煮沸消毒。勿酗酒过度或饥饱无常,以免损伤脾胃,内生湿热。
2.情绪有度。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忧郁、大惊、大恐,确保胆系疏泄畅通,可有效地预防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者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肝气调达,病情易于好转康复。
3.劳逸结合。劳伤太过则脾虚,逸滞太过则脾滞,此均可致脾不健运,湿浊内生,发为黄疸。注意适当的休息,劳逸结合,可预防引起黄疸疾病的发生。患有黄疸者,勿过劳过逸,则有利于疾病康复。
4.避免溶血因素侵入。如不输血型不符之血,不接触苯肼、萘和砷化氢等有毒化学物质,避免毒蛇咬伤等。
(责任编辑:jbwq)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