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正文

如何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

时间 : 2016-06-06 17:19:09 来源:伊秀女性网

[摘要]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妊娠率 女性+门诊 “医生,我的输卵管有问题,下一步该怎么办?”这是在不孕门诊经常听到的问题。不育不孕专科专家介绍说,输卵管不仅是连接卵巢和zg的渠道,还具有排卵、贮卵输精、提供精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妊娠率

女性+门诊

“医生,我的输卵管有问题,下一步该怎么办?”这是在不孕门诊经常听到的问题。不育不孕专科专家介绍说,输卵管不仅是连接卵巢和zg的渠道,还具有排卵、贮卵输精、提供精卵结合的场所、输送孕卵至宫腔的功能。因此,在孕育繁殖后代的问题上,输卵管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特殊地位,在所有不孕症患者中,由输卵管阻塞引起的比例达30%~40%。

对于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治疗,西医存在手术、药物、介入三大治疗体系,而中医综合疗法也有中药内服、穴位敷贴、药膳辅助三管其下。

盆腔感染:输卵管病变最常见原因

zg内膜异位症和结核也是不容忽视的病因

不孕不育专家表示,盆腔感染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引起输卵管病变最常见的原因。

据统计,盆腔炎患者不孕的危险性比常人高2~5倍,15%的盆腔炎患者因为输卵管粘连或阻塞继发不孕。这是由于感染可能会破坏输卵管内膜,形成瘢痕,造成阻塞,也可能会使管壁僵硬及输卵管周围粘连、输卵管扭曲,改变了其与卵巢的关系,影响摄卵。

性传播疾病增多成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性传播疾病的增多也成为输卵管性不孕的又一重要因素。淋病双球菌、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也可导致不孕。

除此以外,zg内膜异位症和结核也是输卵管性不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病因。内膜异位有可能会引起盆腔粘连,输卵管阻塞、闭塞或者蠕动减弱,影响卵子的运行。

输卵管阻塞的主要症状是长期下腹或腰部隐痛或坠胀痛,经期或劳累后加重,或者在性交过程中出现疼痛,也有部分患者不会感到特殊症状。

西医治疗

三大体系

不孕不育专家介绍说,西医治疗输卵管炎症所致的输卵管阻塞,包括用抗生素及激素等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比如新兴的显微外科。

可借助辅助生育技术妊娠

利用超声、CT、MRI、X线等影像技术定向对输卵管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输卵管介入治疗,是继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之后的第三大治疗体系,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及输卵管再通术,适用于治疗近端输卵管阻塞,尤其是通而不畅者。

不孕不育专家表示,以上治疗失败或术后1年仍未能怀孕的病人,可考虑借助辅助生育技术而达到妊娠的目的。目前,临床适合这类病人选用的助孕技术多为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中医综合疗法三管齐下

中药内服、穴位敷贴、药膳辅助

在中医领域中,中药内服、穴位敷贴、药膳辅助三管齐下的综合疗法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效果较好。

不孕不育专家介绍说,内服中药能调节和加强脏腑功能,在提高自我修复能力的同时又针对局部的病理变化发挥治疗作用。穴位敷贴目的在于疏通经络、调节阴阳平衡;通过穴位、皮肤腠理的吸收而直达病变所在部位,特别在治疗过程强调药膳的辅助。药膳辅助就是用天然食物补充人体必须的各种营养物质,能在辨证施食的原则下协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孕不育专家指出,从中医角度来说,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大多是由于经期摄生不慎,邪毒入侵胞宫,气血不调,宿血积于胞中,新血不能成孕而致,往往虚实夹杂,且为“淤”阻所致。所以,临床治疗以化淤消积为主,根据病机不同,多用活血化淤通络和清热解毒利湿的药物。

外治法主要有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和针灸,配合高频热疗治疗、微波治疗等理疗手段。

不孕不育专家还提供了一款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汤水:生蝎子20~30只,赤小豆30克,海带6克,田七3克,瘦肉2两,姜丝适量,加清水1000ml,煲至300ml,饮汤食渣。每周2~3次。脾虚者可加黄芪20克。

据了解,通过以上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需时少则三个月,多则一年,如果希望快点达到疗效,不孕不育专家建议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上发现,经腹腔镜或宫腔镜联合手术疏通阻塞的输卵管和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互相配合,能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提高妊娠率。

编辑推荐:通水检查输卵管是否通畅

(责任编辑:jbwq)

关键词: 输卵管不孕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如何治疗输卵管阻...”相似的文章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