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16-05-25 09:19:11 来源:
美洲早产儿不幸失明
美洲早产儿不幸失明
这天门诊,一对在美洲经商的广州年轻夫妇,因为孩子在当地被诊断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从网上查到资料说,广州较好地开展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与治疗,特地从美洲赶回广州检查。
看到孩子第一眼,我的心就凉了半截:孩子原本应该“深不可测”的瞳孔区,被灰白色充满;而且,散瞳的眼药水滴了多次,瞳孔依然“岿然不动”――药物已经不能将其散大。这个孩子的眼底已被完全破坏了……
我已经不能确切记得,这是我这几年遇上的第几十个可怕的“白瞳症”:早产儿,吸氧史,没有作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
B超的检查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双眼视网膜全脱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5期。孩子基本已经没有复明的希望,他不幸地成为亚洲百万盲童中的一个新成员。
也许听到这个结论,有的家长会“抱头痛哭”,有的家长会出乎意料地“冷静”,但我知道,他们心里是一样的苦。那些还在襁褓中的婴儿,甚至还没有看一眼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就从此生活在无尽的黑暗之中。
广州三胞胎成功挽救视力
相比较起来,来自广州周边地区的一个三胞胎家庭就幸运多了。
早产、低体重,由于抢救生命的需要,他们经历了长时间的吸氧。当地医生经初步检查,怀疑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转院之后,经过筛查检查,三个孩子都不同程度地患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老大已经超过3期,老二已经进入2期,最小的孩子也出现最早期的病变。
由于发现及时,经过早期治疗,老大的病情被有效控制,老二的病变彻底消失,老三在严密观察下,病变自行退化。
发病有上升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指在孕36周以下、低出生体重、早产的婴儿,未血管化的视网膜发生纤维血管增生,并引起视网膜脱离。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曾被称为“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这是一种增生性视网膜病变,与接受氧治疗等因素有关。它在欧美国家的发生率为10%~34%,我国大陆报道为20.3%。
近十余年来,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经抢救,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我国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近几年对广州市盲校学生致盲原因的调查表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致盲,居入校盲童致盲原因的首位。
早期筛查,可避盲
上个世纪末期,在欧洲、北美以及亚洲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新加坡),对此类早产儿,都会在其出生后不久,该病发生的敏感时期,由眼科医生对他们进行常规的眼底检查,筛查本病,发现早期症状者,即进行早期治疗。在最佳治疗时期,及时进行治疗(仅需1~2次),可以挽救80%~90%患病孩子的视力。
因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应属于“可以避免的盲症”。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预防,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在早期进行筛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目前,国内外眼科医生主要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被公认为是筛查的“金标准”和首选检查工具。
不过,由于对婴幼儿进行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的复杂性,目前国内只有为数不多的医院开展。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的一些医院,相继开展了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与治疗。2008年,广州市卫生局启动了覆盖广州地区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网络式筛查计划”,在广州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推行强制性的筛查,使每个早产儿都能够进行该项检查,早期发现病变,早期进行治疗。
(责任编辑:jbwq)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