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干眼

眼泪乃是干眼症天然润眼液

时间 : 2016-05-24 14:00:05 来源:

[摘要]

随着电脑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多的隐患。长期使用电脑者,容易导致干眼症。专家认为,眨眼和眼泪有助于干眼症的康复,乃是天然的润眼液。而那些带着防腐剂的滴眼液最好别用。

随着电脑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多的隐患。长期使用电脑者,容易导致干眼症。专家认为,眨眼和眼泪有助于干眼症的康复,乃是天然的润眼液。而那些带着防腐剂的滴眼液最好别用。

常坐在电脑前的您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在办公桌前盯着电脑看久了,会明显感到眼睛干涩、疲倦,甚至出现灼痒。严重的时候,眼睛还会出现怕风、畏光、对外界刺激很敏感等症状。当您的眼睛陆续开始暴露出以上问题的时候,您就要考虑是否患上了一种叫做“干眼症”的疾病了。

干眼症又被称为角结膜干燥症,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泪液质或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和(或)眼表组织病变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常见症状包括眼睛干涩、容易疲倦、眼痒、有异物感、怕风、畏光、对外界刺激很敏感等。较严重者眼睛会红肿、充血、角质化,而这种损伤日久就可造成角结膜病变,并会影响视力。

干眼症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种,其中,水液层泪腺泪液分泌不足是最常见的原因。先天性无泪腺、老年性泪腺功能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造成泪腺发炎、外伤、感染、自律神经失调等都会造成泪液分泌不足。此外,长期戴隐形眼镜者也容易罹患干眼症。

据悉,干眼症是眼科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65~84岁的人群中约有14.6%的人患有干眼症。目前,青年人中干眼症的患病率正在迅速增加,同时开始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1亿干眼症患者,如此庞大的数目让人不由深觉状况堪忧。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干眼症的存在,因为它初期症状很轻微,休息一会也能得到缓解。并且有许多人缺乏对眼泪的认识,当说到眼泪时,他们往往会联想到性格,经常流眼泪的人,会被认为很软弱,流眼泪似乎孩子所特有的,而成人是不应该流眼泪的。

其实,眼泪对于眼睛及身体的免疫力有着防御的作用,医学科学家研究发现,哭泣不仅可以释放压力,而且可以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研究指出,流泪使人体释放出甲肾上腺素,这种激素是一种神经递质,能帮助人们发泄痛苦、获得平静,提高抵抗力。

生活中,干眼症的不期造访总是源于我们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前段时间,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在国内热播,不少女性被此剧深深吸引住,一口气看完了很多剧集,结果眼睛受不了,开始干涩、畏光,“眼睛里老有东西”,即使使用眼药水也收效甚微。

正常情况下,人每分钟眨眼少于5次就会使眼睛干燥,而在电脑前工作娱乐时,眨眼次数只是平时的三分之一,内润滑剂和酶的分泌的减少是眼睛不适的主要原因。

得了干眼症,很多患者倾向于用眼药水来滋润眼球,但目前市面上的眼药水有90%都含有防腐剂,长期使用会伤眼。干眼症患者应选用无防腐剂的人工泪液,这种泪液能适当地补充并储留泪液,缓解眼痛、眼干、眼胀等症状。

人们常认为干眼症在成人中较高发,儿童的泪液分泌比成人丰富,应是干眼症的“绝缘体”,其实这种眼病同样会出现在孩子身上,只要长时间近距离地使用电脑等,都有可能出现干眼症。孙医生说,儿童患上干眼症后,不会细致描述眼睛干等症状,只会不停地眨眼或揉眼睛,特别是出于孩子的特殊心理―怕说出眼睛不适家长就不让他(她)继续玩了,所以很可能被问到也会否认。这就需要家长更细致地观察孩子的情况,同时控制其宅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

孩子患上干眼症不需要用人工泪液等滴眼液,更不应用含有防腐剂的眼药水,“儿童干眼症状一般较轻,而且多是暂时性的,只要及时纠正孩子不良的用眼习惯,让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可能过上几天,干眼症就缓解了。”

(责任编辑:jbwq)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眼泪乃是干眼症天...”相似的文章

更多>>

干眼疾病

实验室检查 可以进行针对伴有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开展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1.泪乳铁蛋白测定 常≤100mg%。 2.泪溶菌酶 测定 溶菌区≤21.5mm。 3.泪渗透压测定 在KCS≥312mOsm/L...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