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16-05-24 09:26:43 来源:
目前,人类大多数的疾病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那些疾病,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将这类疾病祢为心身疾病。医学心理学制定了五条标准,与之符合的疾病就可以确定为心身疾病。
目前,人类大多数的疾病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那些疾病,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将这类疾病祢为心身疾病。医学心理学制定了五条标准,与之符合的疾病就可以确定为心身疾病。
第一条,就是发病原因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第二条,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和体征,并且好发于植物性神经支配的血管、内脏和腺体;第三,与人格因素和情绪因素关系密切;第四,与生理性薄弱器官有关,所谓生理性薄弱器官就是有可能在我们的生活史中,或者我们的遗传特征形状上,我们的某一个器官或者系统的功能或者它的结构就有某些脆弱性。所以,不良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作用于我们,一旦发生心身疾病的时候,在哪个器官系统发病,往往跟我们那些薄弱的、脆弱的器官系统有密切的关系;第五,单纯生物医学治疗效果不好。符合这样五条标准的疾病就可以称为心身疾病。
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当中,心理应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心理应激就是指下面的情况:外界有害的事物、危险或挑战作用于人体,经过自己主观评价之后,知道这样一种刺激、这样一种不良的事件或者客观事物,会给自己造成危险,可能危及我们自己的生存和地位。那么,在这个时候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就称为心理应激。为什么会出现应激状态呢?因为我们遭遇到了应激源。有一个美国心理学家叫拉扎洛斯,他曾经给人类所遭遇的应激源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类。按照拉扎洛斯的分类,一般来讲,人类面临的应激源可能有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灾难性事件,第二大类,是个人应激源,第三大类,是背景性应激源。灾难性事件就是那些刺激强度比较大,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比较严重,而且影响范围比较广的那些事件,比如说火山、地震、战争、“9.11”事件等等。这一类的事情,影响的范围很广,刺激强度很大,涉及的人数很多,当事人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心理的创伤或者是遭受心理的挫折。第二个就是个人性应激源,它对于人精神活动的影响其实也是很大的,只不过跟灾难性事件比较起来,它涉及的范围比较狭窄,影响的人比较少,比如说像失学、失业、失恋等等这样一些事情,就构成个人性的应激源;第三是背景性应激源,比如像噪音,拥挤,空气污染等等。这样一些应激源的刺激强度不高,但是它的作用时间长,当然还可能包括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比方说,你与某一个同事关系不好,你看他不顺眼,他看你不顺眼,但是你也不能调走,他也不能走,你们俩要长期在一起工作。这样也构成一种背景性应激源,久而久之,会使人长期处于慢性的低水平应激的状态,也容易患心身疾病。
${FDPageBreak}
好么,是不是所有的应激源作用到人体都会导致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呢?不一定,还有其他一些因素起作用。是什么因素导致同样一个应激源作用于我们,不同的个体反应不同呢?大概有以下这么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就是个性特征。这个人是比较外向,还是比较内向?这个人喜欢热闹的场面,还是喜欢一个人独处?是喜欢静还是喜欢动?如果一个人比较外向,如果一个人比较合群,假如他考试成绩不理想,他失恋了,他就会去找他的好朋友,他就会去找老师,他就会去找同学、找家人倾诉,获得情感上的支持,那么可能有助于他更平稳地度过他的受伤的心态。如果一个人比较内向,平常沉默寡言,当他遭遇到什么挫折的时候,内心的体验就很强烈,有可能出现比较强的心理应激,而且他不善于表达,有可能这样的应激就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所以,个性特征影响一个人的认知评价和行为,间接地影响一个人对应激源的反应程度。
*第二个就是个人的经历和经验。比如说一个学生以前经历过考试失败,然后又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以后考试成绩就上来了。他有这样一个经历,当他面临新的一次考试失败的时候,就不会给他造成特别强烈的影响,所以,也不会出现特别强烈的应激反应。
*第三个因素是应激源的可预期性和可控制性。为什么“9.11”以后,有好多美国人产生了不安全感。上班只要一上大楼,坐在楼里头老往窗外看,因为他觉得“9.11”事件发生时在上班的大楼,没有办法控制,没有办法来预测。所以,这样一个事件发生以后,人们就会对于自己在高楼里工作产生不可控制感,产生那种难以预期的不安全感。
*第四是如何解释应激源。人们看到了一种像我前面说的那三类,比如说灾难性事件,个人性应激源,背影性应激源,其中之一作用于我们。我们遭遇到这样的应激源的时候,如何去解释这样一个紧张性的刺激或者是一个消极的事件,这一点也很影响我们的应激反应的强度。
*第五个社会支持系统。一个人是不是有好朋友,是不是有特别关爱自己的家人,这些支持力量可以称为社会支持系统。如果有这样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人,他们对于应激源的认知评价,相对的就比缺乏支持的人要好些。
在长期处于应激态下的有机体,或者我们人类个体,不仅出现神经系统的反应,内分泌的反应,还会出现免疫系统的反应。人体的免疫系统由两大部分构成:一大部分是体液免疫,一部分是细胞免疫。如果一个人体液免疫功能下降,那么对于外界的病原微生物,致病物质侵入我们的人体,那种抵抗能力就下降了;如果一个人的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这个人对自己身体当中出现的一些突变的、变异或者恶性化的细胞不能及时发现和杀灭,就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FDPageBreak}
我们不妨以肿瘤为例,分析发生肿瘤的心理社会因素。从目前的研究报告来看,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就是应激。前面我们讲过了,应激源引起应激反应。应激反应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应激源可能是一系列生活事件,如人际关系紧张。
第二个原因就是重要感情丧失。比如说失恋,前面我提到的,比如说家里的亲人丧亡,可能有好朋友背叛自己,这些都是重要的情感丧失的事件。
第三是某种人格特点。人格特点就是这个人和其他人不同的那些反应方式,心理学称之为人格特点,一般来讲肿瘤患者有这样六方面的心理特点。
第一就是与人过分合作:我们大家都希望人具有合:作精神,但是有那么一些人跟其他人的合作可能有点过:分、过度。这个过度的表现就是,这个人经常原谅一些:不该原谅的行为。如果有人行为上有问题,或者犯了什:么错误,你应该原谅他。但是有一些错误是不可以原谅的,因为它涉及到原则,这类患者却经常原谅一些不该原谅的行为。第二,生活不口工作中缺乏目标。第三,对别人过分的耐心。第四,尽量回避各种;中突,害怕跟人发生;中突,如果可能会出现;中突情境,尽量回避。第五。不表现负性的情绪,特别是愤怒。这些人让我们看起来,他们是好好先生,他们老是笑呵呵的对别人。心理有愤怒但也不敢表达。第六,屈从权威。
那么,心理社会因素是怎样导致肿瘤的呢?长期的心理社会紧张因素,会破坏大脑皮层对于躯体内脏功能的调节。这种调节是通过内脏活动中枢,或者是植性神经系统的一些功能改变实现的。由于神经系统的紊乱,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当人体的免疫监督功能失调的时候,身体就不能够及时发现和杀灭那些变异的恶性化的细胞,导致这些细胞过度增生,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那么这里面有一个概念需要解释,就是免疫监督系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里,免疫系统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对外界的,一部分是对内的。就比如说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安全部,安全部就专门发现外国的间谍怎么来破坏我们的国家,怎么深入我们内部,并将这些间谍消灭掉;同时有监察部,看看我们国家结构当中的某些成员是不是有问题。如果拿这个比喻来看我们的身体,人体的免疫监督功能就相当于监察部,看看我们的肌体内部出现了哪些不良分子,异常的,变异的恶性化的细胞,发现这些细胞,加以吞噬、降解或者加以消化。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经常的会出现一些不良细胞,如果我们的身体不能及时把这些细胞杀灭的话,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会得癌症的。所以,心理社会因素就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导致肿瘤的。
(责任编辑:jbwq)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