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抽动症

儿童抽动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是什么原因

时间 : 2016-05-19 09:57:30 来源:求医网

[摘要]

由于儿童抽动症的表现,早期不会引起家长们的充分注意,错失了治疗的较好时机,再加上一些行为指责造成的不良影响,导致病情越来越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一些加重儿童抽动症病情的因素,以免加大治疗的难度。

由于儿童抽动症的表现,早期不会引起家长们的充分注意,错失了治疗的较好时机,再加上一些行为指责造成的不良影响,导致病情越来越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一些加重儿童抽动症病情的因素,以免加大治疗的难度。

抽动症有哪些症状表现?

1.本病有家族遗传倾向,发病年龄2~18岁,多在4~12岁起病,至青春期后逐渐减少。症状呈波动性,数周或数月内可有变化。病程较长,为慢性病程,至少持续1年。多发性抽动是早期主要症状,一般首发于面部,逐渐向上肢、躯干或下肢发展,表现眼肌、面肌、颈肌或上肢肌反复迅速的不规则抽动运动痉挛,如眨眼、撅嘴、皱眉、抽动鼻子、扮鬼脸、甩头、点头、颈部伸展和耸肩等,症状加重出现肢体及躯干暴发性不自主运动,如上肢投掷运动、转圈、踢腿、顿足、躯干弯曲和扭转动作等,抽动频繁每天可达10余次甚至数百次,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时加重,精神松弛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2.发声痉挛是本病另一特征,30%~40%的患儿因喉部肌肉抽搐发出重复暴发性无意义的单调异常喉音,如犬吠声、吼叫声、嘿嘿声、咂舌声及喉鸣声等,以及“喀哒”、“吱”、“嘎”等声响。有的患儿无意识刻板地发出咒骂,说粗俗、淫秽语言秽语症,模仿他人语言和动作模仿语言、模仿动作和经常重复词或短语重复语言。

3.约85%的患儿出现轻中度行为紊乱,轻者表现不安、躁动、易激惹,约半数患儿伴注意力缺乏多动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差,多动、心烦意乱和坐立不安。有的患者有反复洗手和检查门锁等强迫行为,以及指甲严重咬伤、拽头发、挖鼻孔、咬嘴唇或舌等自残行为,可发生感觉性痉挛,如压力感、痒感、热感和冷感,秽亵行为,过度挑衅和暴力行为等。

4.患儿智力一般不受影响,有时学习能力下降,阅读、书写及作文困难,甚至不能完成正常学业,学习与ADHD有关。患者有一定的控制力,可遏制不自主抽动数分钟或更长时间。检查通常不能发现其他异常体征,病程有缓解复发。

以前,抽动症虽然很难治愈,但是并没有太多的人患这个病,而现在却是越来越普遍。据统计,我国现有18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人口数量(即我国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发病和患病人群适龄人口(达到3.6亿,抽动症患病率与发病率分别在5~11‰和1%以上,且成逐年上升趋势。大约共有180万~396万左右患病儿童,每年约有36万名新发病儿童,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目前我国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期望值很高,给儿童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而抽动症的发生和儿童紧张的情绪和外部的压力都有关系。

二、近年来剖腹产孩子越来越多。早产、难产、剖腹产儿更易患此病。

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空气质量下降,导致小孩上呼吸道感染率增大,环境与药物因素也是抽动症的诱因之一。

四、城市孩子比较孤单,过多依赖于电视和电脑,看电视、玩游戏时间过长,看惊吓片等,令儿童抽动障碍发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五、孩子饮食不当,零食食用过多,过多食品添剂、色素或防腐剂等的使用,都有可能会引起儿童抽动症的发生。

六、家长们的生活压力大,对孩子们的关心照顾的时间也少了,工作上的压力和家庭里的琐事使家长们的脾气变得急躁,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

七、社会对儿童抽动症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医生、家长对抽动症的认识加深,使抽动症儿童的误诊率降低,就诊量增加。

【本文由北京金童中医医院供稿】

(责任编辑:jbwq)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儿童抽动症的发病...”相似的文章

更多>>

抽动症疾病

1、反复出现多发性、无意义的颜面部、四肢及躯干抽动或清嗓音;患儿自控能力差,注意不集中,学习困难;舌边尖红色,苔少或光剥,脉细数;询问患儿的脑外伤史、产史,是否有早产、难产、剖腹产而致脑缺氧、缺血或窒息...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