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抽动症

小儿抽动症患者生活上的注意事项

时间 : 2016-05-19 09:31:06 来源:求医网

[摘要]

对于儿童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出现精力过剩以及较较好动的情况,如果是正常的情况大家是不需要担心的,但是如果是抽动症就需要广大家长朋友引起重视了。只有及时的发现孩子的抽动症,那么我们才能够及时的对抽动症患儿进行治疗。

对于儿童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出现精力过剩以及较较好动的情况,如果是正常的情况大家是不需要担心的,但是如果是抽动症就需要广大家长朋友引起重视了。只有及时的发现孩子的抽动症,那么我们才能够及时的对抽动症患儿进行治疗。

抽动症有哪些症状表现?

1.急性单纯性(或一过性)儿童抽动症抽动症开始的症状大多数为简单性,不随意性的运动抽动,极少数为单纯发声抽动,常见的眼,面部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翻眼,咬唇,张口,点头,摇头,伸脖,耸肩等,少数单纯发声抽动表现为反复咳嗽,清嗓子,发出哼声,症状可在数周或数月内波动及转移部位,多在12岁前发病,较多见的是眨眼,症状持续2周~1年即可自然消失,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通常无异常发现。

2.慢性单纯性儿童抽动症15岁以前发病者多,大人少见,表现为一组或两组肌肉抽动,无过多的变化,持续时间很长,可终身存在。

3.亚急性或持续性的单纯或多发性抽动可见于儿童期,青春期,单纯性者,一组或两组肌肉抽动持续1年以上,至青春期自然消失,多发性抽动有发声者,至青春期症状是否消失不一定,此要与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相鉴别。

4.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以上分型并不完全,特别是第3型和第4型之间有些混乱,因此此处仍将“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单独予以讨论。

首先我们要知道抽动症可严重影响孩子的日常学习成绩和成长健康,因为注意力不会集,这些孩子的学业成绩也一定是要受到影响的。其学习的效率也比同龄正常孩子差很多,总是注意力不能集中,造成无法更好的吸收知识。

因为抽动症孩子在校时常好动不乖,家长常被教师叫至校园说话,家长常感到惭愧生气,回家易对孩子发生情绪,进而对孩子发生不适当的教学,又易让孩子对家长发生隔膜,从而加重抽动症的病情,变得更加急躁不安,影响家庭和睦。

抽动症的孩子相比同龄孩子通常速度要多慢一倍以上,因此学习时刻的担负就会比另外孩子重。这样会失掉游玩、失掉运动、失掉课外阅读的许多时刻,孩子的学习很难进入恶性循环。周而复始,孩子的生活会更加单调乏味,不能很好的学习和快乐的成长。

另外家长们也要多多注意自己的言语态度,爸爸妈妈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执,会给孩子的心思形成伤口。首要,会使孩子的安全感受到影响。其次,这一行动将影响孩子对家庭和夫妻关系的认知。家长们应该以身作则,不要总是说脏话、做暴力的事情,这样会让孩子缺少安全感,从而出现自卑、极端的行为出现。

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可在学龄前起病,但患病期多在学龄期,这个年龄的儿童,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判断能力,家长要把此病适当地告诉儿童。当知道自己的疾病后,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对疾病的恢复是有好处的。

为了尽快恢复,建议儿童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了解自己的病是可以治好的,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的治疗。

②了解自己的不可控制症状是因疾病而致,就象头痛时捂头一样自然,同学们是可以理解的,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主动和同学交往,以增进友谊。

③当影响学习使成绩下降时,要知道是暂时的,通过加倍努力后会追上超过别人的。能够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毕业就证明自己有毅力有能力。

④避免情绪波动。平时少看电视,不玩游戏机,不看恐怖影视剧。和同学和善相处,不打架斗殴。

⑤预防感冒。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少到公共场所,及时增减衣服等。

【本文由北京金童中医医院供稿】

(责任编辑:jbwq)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小儿抽动症患者生...”相似的文章

更多>>

抽动症疾病

1、反复出现多发性、无意义的颜面部、四肢及躯干抽动或清嗓音;患儿自控能力差,注意不集中,学习困难;舌边尖红色,苔少或光剥,脉细数;询问患儿的脑外伤史、产史,是否有早产、难产、剖腹产而致脑缺氧、缺血或窒息...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