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16-05-19 09:27:31 来源:求医网
您了解手足口病吗?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
您了解手足口病吗?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根据上级部门的指引,为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特制定本指南。
一、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virus)A组16、4、5、7、9、10型,B组2、5、13型;埃可病毒(ECHO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Al6型最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二、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三、症状: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四、预防措施:
(一)、家长应做好以下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保持口腔清洁,餐后用温水漱口;注意幼儿的营养、不吃生冷食物,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多吃新鲜蔬菜瓜果;
2、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勤晒衣被;经常彻底清洗幼儿的玩具及其他用品;注意幼儿的休息、尽量少带幼儿到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过度疲劳,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3、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4、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5、由于手足口病是传染性疾病,在孩子上学,去托儿所或幼儿园之前,家长应该每天检查孩子,如发现幼儿感冒、发热、有皮疹、手足有小包块等症状时,切记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或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痊愈后经正规医院医生出具健康证明方可上学。
6、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可用3%的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被褥置于日光下暴晒。
如果家庭中孩子得了手足口病,除了及时就医、病儿在家休息外,还需对病儿的餐具、用品等进行日常消毒,当病儿痊愈后还应对所有物品进行一次终末消毒。
由于肠道病毒对紫外线及热敏感,对污染物品可首选暴晒及煮沸消毒。也可从超市里选购有卫生许可证的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等配制后,采取浸泡或擦拭消毒。
1、粪便:可用84消毒液以2: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120分钟。
2、食、饮具:煮沸或用2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
3、生活用具、玩具等: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
4、患者衣、被单: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分钟或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5、盛放排泻物的容器: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120分钟。
6、饮用水:烧开后饮用。
(二)、幼儿园预防措施:
保健室:
1、加强晨检及全日健康观察,规范晨检程序,认真做好一摸:有否发烧、颌下淋巴结有否肿大、压痛;二看:看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有无溃疡、水泡,扁桃体有
无肿大充血,看手足心、肘、膝、有无泡疹、丘疹及精神情况;三问:问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四查:查幼儿有无否携带危险物品,发现手足口有皮疹、溃疡者,即劝其带幼儿到正规医院就诊,经检查后如非传染情疾病,持病历及医院证明(病历复印件留底)方能回园。
2、坚持全日健康观察,每天上、下午至少巡班一次,对全托班幼儿加强巡视,至少巡视2次以上,做到“早发现”,发现幼儿有发热、丘疹、泡疹、口腔溃疡样症状者,及时向辖区妇幼保健院及相关部门报告,做到“早报告”;发现幼儿有发热、丘疹、泡疹、口腔溃疡样症状者,及时隔离,做到“早隔离”;发现病例,及时就诊并回家休息,做到“早治疗”。如出现疑似例即对其所在班级各物品表面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玩具、图书、床上用品等拿到室外进行阳光暴晒,并将其个人用品分开消毒(如衣物、床上用品、餐具、杯、毛巾、汗巾等煮沸消毒),对患儿所在班级和与患儿接触过的幼儿进行检疫,检疫期间不接收新生,不混班不串班。病儿痊愈后持病历及医院证明(病历复印件留底)方能回园。
3、对缺勤幼儿及时了解缺勤原因并登记追踪,有必要时对其进行家访。要求每一个幼儿都必须经过晨检后方能进入园内,对迟到的幼儿也要经过晨检后方能进入园内。
4、及时对家长进行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宣传,给每一位家长致一封关于手足口病的信,指导家长如何预防手足口病,要求家长送幼儿回园时不进入园内。并在宣传栏宣传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如手足口病宣传海报等)。
5、组织全园教职工进行手足口病学习:
对生活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常规消毒方法、有效氯消毒液的配比浓度,紫外线的规范使用及注意事项,要求各班级对幼儿上一节手足口病预防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课并上交教案。并对各部门的工作增进一些新要求,如下:
厨房:
在严格执行厨房有关制度外,并增进如下一些新要求,如下:
1、食品采购索证:从有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的大型单位采购食品,肉类从大型肉联厂直接进货,采购食品时必须索取有关食品安全性证明材料(卫生许可证、检验合格证或化验单)并备案,感官检查无异常。
2、食品烹调:加热食品要彻底,其内部中心最低温度达到70℃以上,特别注意加热过的半成品、大块动物性食品的加热温度,剩饭菜不得再次作为幼儿餐供应。
3、食品容器、餐具、公用具洗刷消毒:盛装熟食品的容器、餐具、熟食公用具洗刷干净后进行热力消毒,煮沸、蒸汽消毒保持100℃作用5分钟以上,强调每次使用前都要进行热力消毒,要有记录。
4、分餐人员、厨师带菌检查:每次上岗前询问厨师、分餐人员患病情况,发现腹泻、手外
伤、烫伤、皮肤湿疹、疖子、呕吐、咽喉肿痛、耳眼鼻溢液、咳嗽、发热、黄疸时禁止上岗。强调操作前、分餐前洗手消毒,要有记录。
5、控制幼儿餐存放时间:幼儿餐制作成品到幼儿食用其间隔不得超过3小时。有制作成品的记录及制作人员签字和分餐人员签字。
6、产、储、运、销做到生熟分开。生熟容器、公用具、冰箱有明显标记,不得混用。
7、每餐每种食品成品必须无菌采样,留样盒用方盘装着,在4—10℃冰箱内留样48小时。
8、制作熟食时要配戴口罩。
9、出入配餐间、预进间要关门,窗户紧闭,厨房内不得有苍蝇,有一个苍蝇卫生不合格。
10、食品加工处理流程为生进熟出的单一流向。煮好的食物必须从内窗口送到配餐间内,不可以从预进间进入,任何物品(包括食物)都不能从餐厅的窗口往配餐间内送。
11、专间专用,烹调好的食物,点心放在配餐间内冷却,留样。
12、上班时间空戴衣帽,头发藏在帽子内,口罩(戴口罩要盖过口鼻),上洗手间时须换下工作服。
13、任何食物都不能用有色胶袋包装。
14、每餐剩余的食物都要用盘子装好保鲜膜封好后放冰箱内保存.
15、个人物品放在更衣间内。
16、厨房内外环境整洁,做到班产班清。
17、早午晚餐餐具的使用:装菜---小长方盘饭---有盖小圆桶毛巾---白色盘(用保鲜膜封好)汤---小电饭煲。水果餐、午点:用有盖小圆桶,早餐时备好水果餐的餐具,午餐时备好午点的餐具。
班级:
1、常规消毒方法:
1)食、饮具:通过热力消毒(包括煮沸、压力蒸汽和干热空气)等;
2)毛巾:煮沸消毒15——30分钟或高压流通蒸汽消毒30分钟。(脸巾每天下班前洗干净叠好、餐巾每餐后洗干净叠好拿到厨房消毒)
3)生活用具、玩具、校舍、书籍、电脑及电脑健盘等物品表面(每天早上回园后或下班前一次):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寝室每天紫外线消毒时间17:30—18:00,由班上老师负责,开紫外线灯时把门窗关上,窗帘拉上;活动室19:00-19:30,由保安负责,记录统一由保安负责);
4)进餐要求:幼儿进餐时每位老师都要戴口罩,取餐,分餐时必须配戴一次性手套,口罩。
5)重点:幼儿每餐点前都必须用洗手液洗手。
6)患者衣、被单: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分钟或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7)盛放排泻物的容器: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120分钟;
8)灭蝇:可用5%氯氰菊酯、2.5%溴氰菊酯或其它杀虫剂,按说明使用(每周六/日由公司消杀组负责、每周二、四晚上各班下班前点蚊片灭蚊);
9)生活污水:用50毫克/升有效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10)垃圾:用10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分钟(每天的垃圾必须当天清倒);
11)注意重点场所消毒:阅览室、电教室、舞蹈室、活动室、睡室、厕所、接待园、美工室、淘泥室、餐厅、厨房。(因紫外线灯末安装,各功能室暂时用消毒液擦拭)
2、紫外线灯的日常规范操作:
1)紫外线灯管表面上的尘埃会阻挡紫外线的穿透,影响消毒效果,因此使用前应经常用乙醇(酒精)棉球擦拭,一般每2周清洁一次,定在每月第二周和第四周的并及时登记在物品消毒表上。(每次清洁时到保健室领酒精)。
2)消毒时要保持室内清洁、干燥,相对温度一般不超过50%。(下班前一定要搞好班的清洁卫生,不然达不到消毒效果)
3)消毒前要将被子摆开,第二天回来时再把被子叠好(配班老师负责)。
4)消毒时间:每次消毒30分钟。
5)消毒后至少30分钟方可进入消毒区,关紫外线灯时要注意保护睛眼,头发。
3、重点消毒场所
1)保持室内通风透气(尤其是午睡时要注意室内空气流通);
2)每日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椅、餐桌、床栏杆、楼梯扶手等)、玩具、游乐设施、寝具及书本等做重点性消毒;
3)加强洗手间的清洁和卫生,清扫或消毒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洁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
开展手足口病预防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教育指导幼儿养成正确洗手等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做到饭前便后用肥皂和洗手液、用流动水进行洗手、用干净毛巾和纸巾擦手的习惯;防传染,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传染他人;患者在家或外出时要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附正确洗手五步骤)。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手足口病预防的相关知识,您了解了吗?祝您健康
(责任编辑:jbwq)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