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鼻炎

不同过敏性鼻炎的中医治疗

时间 : 2016-04-06 15:28:20 来源:求医网

[摘要]

由于现在环境的污染,空气质量越来越不好,很多人患上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常常会出现鼻塞、流鼻涕、头痛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

由于现在环境的污染,空气质量越来越不好,很多人患上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常常会出现鼻塞、流鼻涕、头痛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小编为您介绍过敏性鼻炎的中医治疗。

肺气虚寒型

[证见]鼻窍奇痒,喷嚏连连,继则流大量清涕,鼻塞不通,嗅觉减退。病者平素恶风怕冷,易感冒,每遇风冷则易发作,反复不愈。全身症见倦怠懒言,气短音低,或有自汗,面色晄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弱。

[治法]温补肺脏,祛散风寒。

[方药]

l、主方:温肺止流丹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辛夷花10克,苍耳子10克,细辛3克,甘草6克。水煎服,或复渣再煎服,每日l剂。若汗出恶风,颈项疼痛者,加桂枝6—10克、葛根30克。喘咳痰稀者,可加法夏12克、炙麻黄6—10克、北杏10克。

2、中成药

五屏风散袋泡剂,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小儿每次2—4克。

过敏性鼻炎专业治疗导航地图

3、单方验方

(1)脱敏汤

处方:紫草10克,茜草10克,徐长卿10克,旱莲草10克,蝉蜕3克。水煎服。症状严重者,加干地龙、乌梅。涕多不敛者,加石榴皮、益智仁、诃子肉。体虚者,加黄芪、百合。

(2)御风健鼻汤

处方:苍耳子、蝉蜕各6克,防风、白蒺藜各10克,肥玉竹10克,炙甘草4.5克,苡仁、百合各12克。水煎服。

表现气虚之象者,加黄芪10克、白术10克,(若病人多怒,黄芪应少用或免用)也可再加党参10克、山药12克。头痛者,加白芷10克。若嚏时涕泪俱下,且头额有紧束之感者,加蔓荆子10克。鼻痒者,重用蝉蜕。若表现血郁之象,如局部苍白,且现有青蓝之色者,可加当归9克。若顶门发冷畏风,遇外风或受寒则更重,且腰脊酸者,加鹿脊髓或鹿角10克。

肺脾气虚型

[证见]鼻塞鼻胀较重,鼻涕清稀或粘白,淋漓而下,嗅觉迟钝,双下鼻甲粘膜肿胀较甚,苍白或灰暗,或呈息肉样变。患病日久,反复发作,平素常感头重头昏,神昏气短,怯寒,四肢困倦,胃纳欠佳,大便或溏。舌质淡或淡胖,舌边或有齿印,苔白,脉濡弱。小儿鼻濡鼽,以肺脾气虚为多见。

[治法]健脾益气,补肺敛气。

[方药]

l、主方:补中益气汤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炙甘草6克,陈皮6克,生苡仁30克,五味子12克。水煎服。若喷嚏多者,加蝉蜕6克、地龙干10克。若鼻流清涕不止,汗多者,加浮小麦30克、糯稻根30克。

2、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泛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

参照肺气虚寒型单方验方。

肾阳亏虚型

[证见]鼻鼽多为长年性,鼻痒不适,喷嚏连连,时间较长,清涕难敛,早晚较甚,鼻甲粘膜苍白水肿。患者平素颇畏风冷,甚则枕后、颈项、肩背亦觉寒冷,四肢不温,面色淡自,精神不振。或见腰膝酸软,遗精早泄,小便清长,夜尿多。舌质淡,脉沉细弱。

[治法]温肾壮阳,益气固表。

[方药]

1、主方:金匮肾气丸(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推荐阅读:过敏性鼻炎预防和护理

处方:熟地黄15克,鹿角霜15克,淮山药15克,熟附子10克,山萸肉12克,炙甘草6克,肉桂3克(焗服)。水煎服。

若喷嚏连连,清涕不止者,可加细辛3克、吴茱萸10克。咳嗽痰稀气喘者,加蛤蚧10克、炙麻黄6克、胡桃肉10克。

2、中成药

肾气丸,口服,蜜丸,每丸重9克,早晚各服l丸。

3、单方验方

参照肺气虚寒型单方验方。

(责任编辑:jbwq)

关键词: 不同 过敏性 鼻炎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不同过敏性鼻炎的...”相似的文章

更多>>

鼻炎疾病

1.前鼻镜检查:这种检查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鼻粘膜色泽和形状及分泌物性质和存在部位判断鼻炎的类型。急性鼻炎初期粘膜鲜红充血,有粘液性分泌物。慢性鼻炎粘膜暗红,下鼻甲前端有时呈桑堪状,分泌物为粘脓性。变态反...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