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强迫症

什么因素引发了强迫症的发生呢

时间 : 2016-04-01 09:47:45 来源:寻医问药

[摘要]

目前强迫症十分严重,较多的人触及到了强迫症,受到了强迫症的伤害,也因此带给患者相当多的不便,我们应当将诱发强迫症出现的病因重视起来,尤其是要小心自己的身心健康,那么有哪些原因可以诱发强迫症的出现呢。生物化学因素:60年代以来从生物化学研究发现5-ht回

目前强迫症十分严重,较多的人触及到了强迫症,受到了强迫症的伤害,也因此带给患者相当多的不便,我们应当将诱发强迫症出现的病因重视起来,尤其是要小心自己的身心健康,那么有哪些原因可以诱发强迫症的出现呢。

生物化学因素:60年代以来从生物化学研究发现5-ht回收抑制剂能明显进步强迫性神经症的疗效,改变其预后。如有人对43例强迫症儿童的研究发现其脑脊液中5-hiaa的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学者对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前后的生物化学研究发现氯丙咪嗪治疗期间其脑脊液中5-hiaa浓度明显下降,且其症状的改善与5-hiaa浓度下降呈正相关。几乎大多数抗强迫症状的&物均有抑制5-ht的回收作用。如氯丙咪嗪、帕罗西丁(paroxe-tine)和氟西丁等,说明5-ht与强迫性神经症发病机制有关。但也有报告为阴性结果。故5-ht与强迫性神经症发病假说的很多问题尚待进一步证实与探索。

遗传因素:是一种素质因素。强迫性神经症患者的双亲有强迫症者约为5%~7%,这较一般居民为高。双生子的研究由于病例太少,尚无定论。但是人格特征受遗传的影响,而人格的特征在本病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如同一类心理社会因素在有特殊人格的基础上更轻易发生强迫性神经症。这类人格的特点系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做事过于细致严厉,古板,井井有条,力求一丝不苟,反复推敲等。

器质性因素:有人提到昏睡性脑炎、癫痫、颞叶损伤的病人中有强迫性症状;另外从近年本症外科治疗显示尾神经束、边沿脑白质切除有效,提示强迫症状发生可能与上述部位的功能有关。有人提出基底节功能失调可能与本病有关,用脑gt检查发现有双侧尾状核体积小,pet检查有双侧尾状核和外侧眶额皮质糖代谢率增高。

在正凡人偶然有强迫观念,并不持续,往往在心理社会因素影响下被强化而持续存在。此种心理社会因素常见的有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变换,加重了责任,要求过分严格,或处境困难,担心意外,或由于家庭不和、性生活困难、怀孕、分娩等造成的紧张,或遭受政治上的冲击,濒于破产等均给患者带来了沉重打击,使患者谨小慎微,遇事犹豫未定,反复思考,忧心忡忡轻易促发强迫性症状。这些强迫症状均可能与上述心理社会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俱随着环境的变迁,适应能力的增强,强迫症状有时也会有一定的改善。可见,患者之所以会出现强迫症,这主要是因为生物学的因素以及心理社会因素。所以,要想将强迫症的病情有所改善的话,就必须慢慢的学会适应身体的变化,而且要学会自己调节自己的心情,学会做事情专注些,转移下自己的注意力。

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造成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出现各种强迫症状。我们的大脑之所以能够实现各种生理功能,主要是通过各种不同神经递质的传递来实现,神经递质就好比是邮差,不同的邮差传递不同的信息,发挥着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体内往往会有5-ht(5-羟色胺)、da(多巴胺)、sigma(西格玛)受体以及中枢谷氨酸能神经元功能障碍,而抗强迫药可使失衡的神经递质趋向正常,从而使强迫症状改善。可以说人人都可能会有强迫现象,在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强迫症患病率大约为1%,1982年我国也曾经做过一次12个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强迫症的患病率为0.3‰。实际上,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实际的患病率。有80%的强迫症在25岁以前发病,男性比女性多。

我们了解上面的知识之后,非常清楚的认识到了能诱发强迫症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了,强迫症疾病会影响很多朋友的健康,从而让患者陷入到了困扰当中,大家应当将强迫症的病因进行相关的分析,积极的预防强迫症疾病才可以。

(责任编辑:jbwq)

关键词: 强迫症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什么因素引发了强...”相似的文章

更多>>

强迫症疾病

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 ,未能发现阳体征。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