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16-03-29 08:43:52 来源:寻医问药
抑郁症大家都很熟悉,抑郁症严重时会影响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很多人患上抑郁症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进行治疗,但是也有很多人想自己不会患上这种疾病,对于这种疾病不能有个正确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让我们看看在抑郁症患者都存在哪些误区吧
抑郁症大家都很熟悉,抑郁症严重时会影响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很多人患上抑郁症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进行治疗,但是也有很多人想自己不会患上这种疾病,对于这种疾病不能有个正确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让我们看看在抑郁症患者都存在哪些误区吧
1、抑郁药物容易与内外科用药产生相互作用
抗抑郁药使用复杂,难以掌握,常用的SSRI类抗抑郁药物的比较安全,和多种药物(包括抗生素、心血管药物、呼吸系统用药、泌尿系统用药以及避孕药物等)共同使用相当安全,无需考虑饮食禁忌。药物的代谢酶研究有明确结果,便于掌握。
2、抑郁症是一种少见病,与自己无关
就总人口来说,抑郁症是常见病,对在综合医院就诊、住院的人群而言,比例更高。所以,要警惕该病的发生,及时就医。
3、抑郁症缺乏客观指标,故难以诊断
抑郁症的诊断原则与躯体疾病大体相同,均以病史及检查为依据。目前我国已经制订了详细、明确的抑郁症诊断标准,在临床应用中非常方便。还有一些简明实用的评定量表,包括医生使用的量表和患者自行使用的自评量表。所有这些,都使得抑郁症的诊断变得相对容易。
4、以躯体不适为主诉者不会是抑郁症
在内科就诊的患者中,有不少人以各种躯体不适主诉,包括性质不明的疼痛、食欲减退、失眠、心慌、不安、易疲劳等。他们往往反复就诊、反复检查,被诊断为“植物神经紊乱”、“神经官能症”、“神经症”等。对症治疗效果也往往不好。仔细检查常可发现隐藏的抑郁体验,患者的躯体不适主诉是抑郁情绪的表现。
5、躯体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症与否对躯体病没什么影响
就中风患者而言,伴有抑郁情绪的可占30%左右。伴有抑郁患者的死亡率是没有抑郁患者的3.4倍。所以,抑郁情绪直接影响到躯体疾病的预后。
6、抑郁症患者症状缓解后很快就可停药
抑郁症的治疗分为急性治疗期、继续治疗期及维持治疗期,三者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急性期:6-8周,继续治疗及维持治疗期则因人而异,一般不少于6-9个月。大量证据显示,过早停药往往导致发病。
7、病人情绪低落是正常现象,没必要小题大做
由于躯体疾病、精神因素导致负性情绪反应、情绪不好是可以理解的,往往持续时间较短,程度较轻,能自行恢复。如果抑郁情绪持续存在(两周以上),而且较为严重,使患者感到痛苦,或影响其生活、工作、学习及社会交往,即应考虑为病态,需要治疗。
8、必须让专科医生诊断才可使用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尤其是SSRI类药)已经从专科药物转向非专科用药。抑郁症与感染性炎症、感冒等病症相似,并不一定需要专科医生诊断治疗。尽年来内科医生等已经普遍接受过抑郁症的培训,基本掌握了抗抑郁初步治疗。
哪些人群容易得抑郁症?专家提醒以下人群要做好抑郁症的预防:
(1)患者亲属:那些有现患或曾患抑郁症者的亲属,由于遗传或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患严重抑郁症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群的2倍。
(2)女性:妇女必须面对月经、怀孕、生育、绝经和避孕等生理过程对情绪的影响。与男性相比,女性与别人的关系限定得更明确,结果,挫折对她们的影响更深,更易患抑郁症。另一方面,与单身妇女相比,母亲较少患严重的抑郁或自杀,母子间的密切关系保护她们免受其他挫折对情感的沉重打击。近来的研究表明:儿童期严重的情感打击也在许多妇女患抑郁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约有37%的女性抑郁症患者,在21岁前曾受到过躯体或性方面的虐待。另外,女性慢性病患者特别是当慢性病导致疼痛、限制了活动时易发生抑郁。
(3)生育高峰期的一代:她们在升学、就业、住房等方面面临着空前激烈的竞争,许多人梦想破裂,导致失望、挫折和丧失信心,知道抑郁。
(4)老年人:老年抑郁症要特别注意,在老年时出现的抑郁常常是对身体衰弱、亲人丧失等的反应。身处寂寞和衰弱之中,是非常令人沮丧的。
(5)儿童:抑郁症在儿童期极少出现,挫折、患有严重抑郁症的父母增加了患病的危险性。儿童可能不表现出明显的悲伤,常出现异常的不安、攻击、学习问题等行为障碍。
由于工作和压力的增大其实我们生活中人有很多都有抑郁的倾向,只是上面给大家介绍的几种人群更容易患上抑郁症,这些人群出现抑郁症的症状比较明显,因此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要注意释放自己的压力,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保健,使病情得到缓解。
(责任编辑:jbwq)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