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败血症

如何治疗和预防新生儿败血症

时间 : 2016-03-28 11:19:12 来源:寻医问药

[摘要]

孩子们患上新生儿败血症这种疾病之后家长们要怎样帮助孩子治疗呢,家长们都知道这种疾病对孩子的身体威胁很大,但是家长们要怎样在生活中帮助孩子预防呢,这些都是一些很现实的问题,希望家长们好好的学习下面的知识

孩子们患上新生儿败血症这种疾病之后家长们要怎样帮助孩子治疗呢,家长们都知道这种疾病对孩子的身体威胁很大,但是家长们要怎样在生活中帮助孩子预防呢,这些都是一些很现实的问题,希望家长们好好的学习下面的知识。

如何护理新生儿肚脐

新生儿脐带未愈合前应每天消毒2次,并保护脐带干燥。但需注意的是,保持脐带清洁和干燥并不是不给宝宝洗澡。而是在给宝宝洗澡时,尽量避免洗澡水溅入脐孔,洗澡后立即擦干脐带周围并用医院给的酒精护理。

每次护理时要注意观察脐部状况,如有脐孔潮湿、渗血、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应加强消毒。消毒时用左手食指和拇指暴露宝宝的脐孔,右手用蘸有消毒液的小棉签自内向外成螺旋形消毒,同时注意脐轮下缘凹陷部分的消毒。宝宝的脐带约在十至十四天后自动脱落,之后仍须消毒,直到肚脐眼完全收口、干燥。若脐带护理不当,细菌可在局部生长繁殖,引起新生儿脐炎;甚至还能通过脐带进入血液,引起新生儿败血症,所以千万不能忽视新生儿的脐带护理。在给宝宝换尿布时要注意尿布不要覆盖于脐部,以防大小便污染脐部。若发现新生儿脐部分泌物增多、周围腹壁皮肤红肿并伴有异味等状况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新生儿败血症应该如何治疗

一般治疗:注意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补充热卡,及时纠正酸中毒及缺氧,局部感染灶如脐部及皮肤的处理等。

对症治疗:有抽痉时用镇静止痉药,有黄疸给于照蓝光治疗,有脑水肿及时给于降-压处理。

支持治疗:少量多次输血或输血浆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免疫疗法:新生儿出生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更明显,生后对各种抗原的刺激反应不敏感,感染后更削弱了自身免疫力。因此免疫治疗可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增强抗感染能力。

病原治疗:及时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应注意早期、足量并以杀菌剂为主;一般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多自静脉给药;首次剂量宜偏大,注意药物的半衰期,分次给药;疗程不宜过短,一般三周以上,或热退后7~10天方可酌情停药。

局部病灶的处理:化脓性病灶不论原发性或迁徙性,均应在使用适当、足量抗生素的基础上及时行穿刺或切开引流。化脓性胸膜炎、关节脓肿等可在穿刺引流后局部注入抗菌药物。胆道及泌尿道感染有梗阻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单纯的败血症只要是治疗得当,应该是没有任何后遗症的,日后宝宝会像健康的孩子一样茁壮成长。复杂的败血症,例如合并脑膜炎、坏死性肠炎等,其后果,则视此器官被破坏的程度而有所不同,例如脑萎缩、水脑症、听力障碍、消化吸收不良、营养不足或是长期腹泻等。

新生儿败血症应该如何预防

1、做好围生期保健:对孕妇定期作产前检查,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胎膜早破、宫内窒息或产程过长的新生儿,应进行预防性治疗。对有感染与发热的母亲,应用广谱,通过胎盘屏障的抗生素。对有窒息的新生儿的复苏,尽量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2、对高危儿加强监测:可能发生败血症的高危新生儿,应严密监测。注意观察新生儿面色、吮奶精神状况及体温变化。

3、做好皮肤黏膜护理:应特别注意保持口腔皮肤黏膜脐部的清洁,避免感染或损伤。不要挑“马牙”,割“口腔脂肪垫”,不要用粗糙不洁的布巾擦洗新生儿口腔,以免损伤口腔黏膜。如有感染性病灶,应及时处理并应用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以上我们讲解的是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希望这些对家长们和患者们有所帮助,家长们要知道只有自己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在孩子患病的第一时间,帮助孩子实行及时的措施,这样孩子的疾病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

(责任编辑:jbwq)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如何治疗和预防新...”相似的文章

更多>>

败血症疾病

血常规尤其是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检查,可提示细菌感染的程度,但获得阳性病原菌对诊断和治疗均至关重要,为提高病原菌培养的阳性率,临床上应注意送检标本要及时(最好在投予抗生素之前);要多次;要多部位留取标本(如血...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