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16-03-28 10:16:36 来源:寻医问药
由于小儿年纪较小,很多家长都有帮孩子擤鼻涕、掏耳朵等习惯。殊不知这些看似平常的习惯却很容易使孩子患上中耳炎,从而使孩子听力下降。
由于小儿年纪较小,很多家长都有帮孩子擤鼻涕、掏耳朵等习惯。殊不知这些看似平常的习惯却很容易使孩子患上中耳炎,从而使孩子听力下降。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哪些导致小儿患上中耳炎的习惯呢?
小儿患上中耳炎的错误习惯:
一、捏孩子的鼻子
对于鼻有点“塌”的宝宝,家长有的喜欢捏下,让小孩鼻子“挺”一点。这种习惯既可能损伤鼻腔的黏膜与血管,降低鼻腔自身的防御功能,增加细菌、病毒感染的机会,又容易使鼻腔中的分泌物因受到挤压,通过咽鼓管侵入鼓室而引起中耳发炎。
二、乱擤鼻涕
小儿抵抗力差,很容易患感冒,感冒时就会出现鼻涕增多现象,家长便会经常给他们擤鼻涕,但因不少妈妈们为孩子擤鼻涕的方法不正确,习惯用两只手压着鼻翼用力擤,由于耳鼻喉相通,这种姿势会让鼻涕向鼻后孔挤出,鼻涕会流到咽鼓管,因鼻涕中含有大量细菌,可引起逆行性感染造成中耳炎,特别是儿童的咽鼓管比较平直,更容易引起中耳炎。
三、给孩子洗头污水入耳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洗头时,不注意会将污水流入耳内,细菌侵入中耳腔,从而引起中耳炎。注意,游泳时若不注意,也容易患上中耳炎。
四、孩子躺着吃奶
有些妈妈习惯用母乳喂养,如果平时习惯平卧喂奶,或人工喂养时喂奶过多、过急。使婴儿来不及吞咽而呛咳。这些都可能使乳汁逆流入鼻咽部,奶汁流到鼻咽腔后,容易经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症。
五、常给小儿掏耳朵
有的父母喜欢给小孩掏耳朵,觉得耳屎脏,其实这种长期掏耳朵行为可致中耳炎。因为耳屎的学名叫耵聍,是有生理作用的,它充当着耳道“门卫”的角色,阻止虫子、脏水等异物入侵;发挥“消声器”的作用,防止剧烈声波损伤鼓膜等。
宝宝得了中耳炎后,应该保证身边随时有家长看护,因为宝宝有可能会出现恶心和呕吐。若耳膜穿孔,会有分泌物流出。若已经是慢性中耳炎,耳膜会增厚且结疤,耳膜活动性下降甚至中耳腔产生胆脂瘤,这时就要家长及时带宝宝再次就医,看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宝宝会出现耳痛和耳朵不舒服的现象,年龄太小的宝宝不会表达,可能表现出躁动不安,或去拉扯受感染的耳朵,家长们应多多注意。
(责任编辑:jbwq)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