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感冒

夏天该如何防治小儿感冒

时间 : 2016-03-22 15:15:43 来源:寻医问药

[摘要]

夏季天气炎热,应如何预防小儿感冒的发生那

小儿感冒是最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夏季,由于对夏季感冒的不关注,夏季儿童感冒用药存在诸多误区。那么小儿夏季感冒应该如何治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怎么说,一起来了解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事实上,小儿发热时体温37.5~38℃为低热,38~39℃为中热,39℃以上为高热,超过41℃为超高热。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产生的一种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毒和细菌,从而有利于小儿的正常成长发育。

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要急于退烧,特别是在没有明确诊断前,如果盲目退烧就可能掩盖病情,干扰对病情的诊断。当体温达到39℃以上时就要在医生指导下退热。相比退热而言,化痰可以作为用药首要考虑的目标。痰液的存在可以刺激粘膜下感受器使咳嗽加重,到达一定数量还可以阻塞呼吸道引起气急、甚至窒息,容易因病原体滋生引起继发性感染,有时还会惹肾炎上身。

还有的家长认为小儿感冒输液比服药退烧快,一到医院就要求医生给孩子输液。其实感冒大多为病毒感染,抗生素对病毒没有作用。特别对于儿童而言,由于身体还处于发育阶段,用药的指导原则是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因为输液有时会产生副作用。因而在给药途径上,口服给药是儿童用药的首选途径。

羧甲司坦颗粒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祛痰药物,主要作用于支气管腺体的分泌,使低黏度的唾液黏蛋白分泌增加,高黏度的岩藻黏蛋白产生减少,因而使痰的黏稠性降低而易于咳出,减轻气道的痰液阻塞,缓解感冒症状。口服起效快,服用4小时后可见明显疗效。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真正作到了合理、安全、经济用药。

预防小儿感冒的措施如下:

1.家长应尽量少带儿童去那些人多、空气不好的公共场所。因为公共场所人流量大,细菌繁殖迅速,空气流通不够,很容易使小孩感染到病毒。

2.如果家里已经有感冒的大人,尽量避免与宝宝接触,或在家时应戴上口罩,以免将感冒病毒传染给小孩。

3.应多让小孩喝水,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此外在夏季还不应该吃过分油腻的食物,应尽量给儿童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以调节肠胃,保持抵抗力。

4.最重要的一定要让小孩所处的环境保持透气和通风。空调已经成了夏季每个家庭的必备之物,但在空调给我们带来凉爽的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疾病,特别是对于抵抗力弱的小孩。

为了使更多的家长知道如何更好地预防小孩患上感冒,各位家长一定要在使用空调时注意以下方面:一是空调的温度不宜调得过低,以防止小孩在进出空调房间时室内外温差过大,造成血管扩张或收缩。

二是尽量不要使小孩长时间呆在密闭的空调房间内,如果实在要使用空调应尽量使房间有一个门窗打开,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三是不要让小孩处于出风口,防止感冒。四是一天之内最好保证小孩有一到两个小时的室外运动时间,以呼吸新鲜空气。

医师说,除了做到以上这几条外,家长们最好准备一些常规的感冒药和退烧药,另外还应该自备一支体温表,随时测量孩子的体温,真正做到有备无患。一般每个孩子每年都有4—6次的急性呼吸道感染,这些都是病毒性感染,没有太大的关系,可能经过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就能够恢复了。

如果你的小孩是患的病毒性感冒,且症状不太严重,建议家长可以自己在家买一些抗病毒的药物、缓解症状的药物和一些中成药给小孩服用就可以治愈。但有的孩子呼吸道感染也可能是细菌感染,很容易造成肺炎,我们知道婴幼儿的肺炎是比较危险的,孩子得了肺炎以后首先的症状就是咳嗽,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有长时间、剧烈的咳嗽,并伴有卡痰现象,就应该及时将小孩送到医院让医生诊治。

综上所述,上述文章内容介绍了夏季小儿感冒的预防方法,家长朋友们要注意不要让宝宝经常吹空调,注意让宝宝多喝水,多呼吸新鲜的空气,保持室内通风让空气流通,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jbwq)

关键词: 小儿感冒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夏天该如何防治小...”相似的文章

更多>>

感冒疾病

1、血象:病毒性感染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2、病毒和病毒抗原的测定:视需要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清学诊断法和病毒分...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