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关节炎

骨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时间 : 2016-03-22 13:23:01 来源:寻医问药

[摘要]

关节有毛病也是会让人们深感不适的,而一旦身体有了疾病会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所以我们大家在发发现患有骨性关节炎的时候要对这种疾病进行了解,清楚其中的问题后也要采取好办法进行治疗,那么,骨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方法?下面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吧。1.增生消痛汤

关节有毛病也是会让人们深感不适的,而一旦身体有了疾病会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所以我们大家在发发现患有骨性关节炎的时候要对这种疾病进行了解,清楚其中的问题后也要采取好办法进行治疗,那么,骨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方法?下面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增生消痛汤

[药物组成]穿山甲9克,虫10克,皂角、红花、熟地黄各12克,赤芍药、王不留行、独活、鹿衔草各15克,川牛膝18克,薏苡仁20克,蒲公英、金银花各24克,三七粉2克(冲)。

[功效]活血通络,清热解毒,滋补肝肾。

[用法]水煎服,日一次。

2.健骨汤

[药物组成]丹参、鹿角片、猴骨、黄芪各18克,松节、元胡各15克,补骨脂、鸡血藤、骨碎补各9克,炮山甲6克。

[功效]补益肝肾,强壮筋骨,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15日为一疗程。3.马氏骨刺丸

[药物组成]茄根、制川乌、制草乌、熟地黄、补骨脂、莱菔子、仙灵脾、骨碎补、鸡血藤、生姜、肉苁蓉等。

[功效]补益肝肾,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用法]制成蜜丸,每丸含生药10克。口服,每次一丸,每日两次。

适宜技术

1.针灸疗法

(1)针刺法:具体选穴如下。

肘部:曲池、手三里、天井、合谷。

腕部:外关、阳池、阳溪、合谷。

指掌部:中渚、合谷、八邪。

髋部:环跳、秩边、居、髀关。

膝部:血海、伏兔、阳陵泉、梁丘、双膝眼。

踝部:中封、丘墟、昆仑、解溪、悬钟、三阴交。

脊柱:风池、风门、大椎、肾俞或华伦夹脊穴;若脾虚可选用足三里、中脘、脾俞。如关节肿痛,屈伸不利可取支沟、悬钟、陷谷、阳陵泉,并结合局部取穴。

用法:风寒湿痹者,或痰瘀痹痛而未化热者,用温针,留针10分钟,加艾条灸。痰瘀痹痛者用平补平泻或泻法,留针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

(2)艾灸法:①直接温针法:将4厘米长的艾条套在针柄上点燃。②间接温针法:隔姜片(2~3毫米厚),姜上放艾条,套上针;或隔在蒜片上灸。

(3)穴位药物注射法:①将维生素B1100毫克与维生素B120.5毫克混合,分别注射在有关穴位上。②复方当归注射液,每次5~l0毫升,每穴可注入2~4毫升,每日或隔日一次。③复方丹参注射液,每穴可注入2~4毫升,每日或隔日一次。

2.拔火罐法

在疼痛部位上用3~5个火罐,每次留罐5分钟。凡痹痛化热者不宜用火罐疗法。

3.熏洗法

(1)川乌、草乌各20克,白芷50克,细辛10克,川芎30克,桂枝30克,威灵仙60克,伸筋草60克,透骨草60克。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用于寒湿痹证

(2)艾叶9克,透骨草30克,花椒6克。水煎,热气熏洗患处,每日1~2次。药液温度控制在患者能耐受的程度为宜,直接淋洗患处或沐浴、浸泡、熏洗等。每日两次,每次20~30分钟。

4.膏药贴敷

麝香壮骨膏、东方活血膏、追风膏贴患处。

5.药物外擦法

风痛灵、活络油、骨质宁擦剂、麝香风湿油,外擦患处,每日两次。

预防护理

尽量避免过度活动与过度负重,避免外伤、扭伤或挫伤,以免加重原有的病变。积极防治能引起骨关节病的各种原发病。节制性欲,保护肾精,避免寒湿侵袭。

上面说的也就是骨性疾病的一些中医治疗办法,相信大家也有全面的了解,同时更要提醒人们关节有疾病是很痛苦的,虽然人们都很讨厌疾病但也要积极的面对,及时的处理和积极的治疗能够解除危害。

(责任编辑:jbwq)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骨性关节炎的中医...”相似的文章

更多>>

关节炎疾病

无特异的实验室指标。血沉大多正常、C反应蛋白不高、RF(类风湿因子)和自身抗体阴性。关节液黄色或草黄色、黏度正常、凝固试验正常、白细胞数低于2×106/L、葡萄糖含量很少低于血糖水平之半。 典型X线表现...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