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麻痹

小儿麻痹症发病后的相关表现

时间 : 2016-03-22 13:20:46 来源:寻医问药

[摘要]

在孩子的身边较多的疾病会出现,而小儿麻痹症是其中多发的一种,此病的出现将会严重的伤害到了患儿的健康,大家应当深入的了解小儿麻痹症的知识,必须要在生活中清楚的了解此病的症状表现,在这里为朋友们介绍一下吧。流行季节如有易感者接触患者后发生多汗、烦躁、

在孩子的身边较多的疾病会出现,而小儿麻痹症是其中多发的一种,此病的出现将会严重的伤害到了患儿的健康,大家应当深入的了解小儿麻痹症的知识,必须要在生活中清楚的了解此病的症状表现,在这里为朋友们介绍一下吧。

流行季节如有易感者接触患者后发生多汗、烦躁、感觉过敏、咽痛、颈背肢体疼痛、强直,腱反射消失等现象,应疑及本病。前驱期应与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胃肠炎等鉴别。瘫痪前期病人应与各种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相鉴别。弛缓性瘫痪的出现有助于诊断。

潜伏期3~35日,一般为7~14日。按症状轻重及有无瘫痪可分为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隐性感染(无症状型),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产生病毒血症,不浸入中枢神经系统,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体内可查到特异性中和抗体。顿挫型(轻型),约占4~8%,病毒侵袭全身非神经组织。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可出现①上呼吸道炎症状,如不同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咽充血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扁桃体肿大等;②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等;③流感样症状,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状持续1~3日,自行恢复。

无瘫痪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且循环神经纤维散布全身,可在发病之初出现此期症状,但多数患者可在前驱期后有1~6日无症状或症状减轻,而后进入此期。瘫痪型,约占感染者的1~2%,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基础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及脑神经的病变,导致肌肉瘫痪。

凡是广泛应用小儿麻痹症疫苗的地方,此病已几乎绝迹。每个孩子都应在婴儿期早期接受萨宾口服疫苗(口腔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预防三种类型的小儿麻痹症。和其他许多感染一样,孩子在开始发病时觉得难受,有热度和头痛。可有呕吐,便秘或有点腹泻。多数病例不会发展到瘫痪的地步,有些完全痊愈。如果在急性感染结束以后仍有某种程度的瘫痪,孩子就必须继续接受经常的专门治疗。如在你的社区有人得了小儿麻痹症,你不可让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去,尤其不能带他到商店和电影院去。也不能去游泳池,那儿人很多。另一方面,要是你不让孩子与他的老朋友见面,那就太过分了。如果你老是那么小心,那末你永远不会让他去过马路了。医生们怀疑着凉和乏力会使孩子易得小儿麻痹症,但是任何时候孩子都该避免它们。

当小儿麻痹症流行期间,避免拔除龋齿,预防小儿麻痹症还要注意不要带孩子去影剧院等公共场所,以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预防小儿麻痹症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千万不能吃苍蝇叮咬或污染的食物。预防小儿麻痹症要合理安排小儿的休息和营养,避免过度劳累和受凉,可以增强小儿对疾病的抵抗力。临床给小儿口服小儿麻痹灭毒活疫苗,即小儿麻痹糖丸是预防小儿麻痹症最好的方法。临床服用这种疫苗安全、方便、免疫力强而且维持时间长,极少有不良反应,深受广大父母的欢迎。预防小儿麻痹症另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应该注意小儿平时的饮食卫生,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小孩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的良好习惯,平时预防小儿麻痹症应注意小儿的衣物、床单、玩具、用品及餐具的消毒(煮沸15分钟或日光曝晒两小时)。

当我们认识这些内容之后,应当了解到了小儿麻痹症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了,麻痹症的出现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性,让孩子的成长方面会受到波及,因此我们要多警惕小儿麻痹症的出现,必须要清楚的了解此病的症状表现才行。

(责任编辑:jbwq)

关键词: 小儿麻痹症 麻痹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小儿麻痹症发病后...”相似的文章

更多>>

麻痹症状

如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神经系统检查如膝跳反射等,发现患者运动障碍,可再进一步判断患者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麻痹,要进一步的确诊要进行大脑或者其他部位的CT扫描。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