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肥胖症

儿童肥胖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时间 : 2016-03-18 15:06:32 来源:寻医问药

[摘要]

儿童肥胖症的出现侵害到了较多儿童的健康,让他们的体型臃肿严重,而且行走也会有不便的情况发生,日常生活中可以诱发儿童肥胖症出现的因素较多,大家需要多了解一些此病的发病因素才可以,接下来为朋友们介绍一下此病的主要病因有哪些呢。儿童肥胖的发病原因遗

儿童肥胖症的出现侵害到了较多儿童的健康,让他们的体型臃肿严重,而且行走也会有不便的情况发生,日常生活中可以诱发儿童肥胖症出现的因素较多,大家需要多了解一些此病的发病因素才可以,接下来为朋友们介绍一下此病的主要病因有哪些呢。

儿童肥胖的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单纯性肥胖有家族发病倾向,很多肥胖儿有家族肥胖史。父母双方肥胖,其子女大约有70%~80%发生肥胖;父或母其中一人肥胖,子女发生肥胖的几率大约为40%~50%;父母均为瘦体型,子女发生肥胖的可能性仅为9%~14%。这主要是因为儿童的活动量、饮食习惯可能受父母和家庭的影响。另外,静息和活动的能量消耗基础水平由遗传决定。某些肥胖家族的基础代谢值降低。父母双方或单方肥胖的子女,其基础代谢值低于体重正常父母的子女约10%,体育活动能量消耗低于正常体重父母所生子女的2倍。

近年来,学者们对肥胖病因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使我们对肥胖的遗传因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1994年学者们在肥胖鼠克隆出肥胖表型的瘦素基因,并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之后的研究证实,人的瘦素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上。1998年在神经肽家族中,新发现一类具有调节食欲作用的神经肽类激素—食欲素,其基因位于第17号染色体。此类激素主要分布在下丘脑摄食中枢,调节人们的食欲,与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

喂养方式及饮食习惯,喂养过度是肥胖的物质基础。过食,使过剩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体内造成肥胖,而人体脂肪含量与食物中脂肪含量相关。婴儿期肥胖受出生体重、喂奶量和过早添加固体食品等影响。孕母怀孕后期摄食过多、体重增加过速或患糖尿病,会使胎儿体脂过多和出生时超重。婴儿和儿童期摄食过度可以成为成人期肥胖的原因。饮食习惯、食品的质和量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目前我国各大城市中绝大多数家庭已步入小康,食物摄入可以任选所爱,尤其有些独生子女除摄食过度,尚偏爱荤食、油腻、甜食和零食,使能量更多储存,肥胖发生率增高。

生活方式,久坐的生活方式是肥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西方工业化国家久坐的生活方式,使肥胖发生率上升。近10年来,这种生活方式也在我国蔓延,例如学龄儿童缺乏运动,每天放学后必须完成大量的课外作业,或有的孩子长时间看电视。现有观点认为,电视与肥胖有因果关系,电视中往往会介绍大量美味、可口的食品,使小儿食欲大增;而且在看电视过程中由于运动减少,代谢率随之下降,从而使肥胖发生。WHO介绍的各年龄组每天能量需要量对久坐生活的儿童可能过高。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影响肥胖是很复杂的,包括社会因素、家庭文化水平、经济基础、生活习惯、环境污染等和肥胖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关系。在人们从贫困走向富庶的阶段,往往摄入碳水化合物过多,而蛋白质摄入不足,这种“小康型饮食”往往会导致营养不良性的肥胖。在发达国家,层次高的富裕家庭肥胖发病率低于层次低的低收入家庭。因为前者接受文化教育机会多,知道肥胖的危害,摄食以高蛋白、蔬菜、水果为主,重视体育锻炼;而后者对发生肥胖并无心理压力,选择食物多考虑口味,忽视体育锻炼。不发达国家,则富裕家庭中肥胖发病率高于贫困家庭,因为前者以食物的充沛和口味为满足,将肥胖与生活水平高相联系;而贫困家庭则因吃不好、吃不饱而肥胖发病率低。

儿童肥胖症的发病原因就为朋友们介绍到这里了,儿童肥胖症的出现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特别严重的伤害,所以我们必须要将这种疾病关注起来,需要认真了解此病的知识,必须要将这种疾病的诱发原因了解透彻,还需要注意预防此病。

(责任编辑:jbwq)

关键词: 肥胖症 原因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儿童肥胖症的发病...”相似的文章

更多>>

肥胖症疾病

1.血脂检查 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甘油三酯 ),高密度脂蛋白测定。 2.血糖 检查 包括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胰岛素测定。 3.脂肪肝检查 B超,SGPT。 4.水代谢检查 抗利尿激素 测定。 5.性激素测定 雌二醇 ,睾...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