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鼻炎

小心过敏性鼻炎误诊漏诊

时间 : 2016-03-18 09:23:16 来源:寻医问药

[摘要]

过敏性鼻炎困扰着许多患者,他们鼻痒、流鼻涕、打喷嚏,自己难受的同时,也使得工作无法专心投入,外出游玩也是扫兴而归,在与朋友、同事交流时徒增了不少尴尬

过敏性鼻炎困扰着许多患者,他们鼻痒、流鼻涕、打喷嚏,自己难受的同时,也使得工作无法专心投入,外出游玩也是扫兴而归,在与朋友、同事交流时徒增了不少尴尬。可以说过敏性鼻炎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解一下

过敏性鼻炎困扰着许多患者,他们鼻痒、流鼻涕、打喷嚏,自己难受的同时,也使得工作无法专心投入,外出游玩也是扫兴而归,在与朋友、同事交流时徒增了不少尴尬。可以说过敏性鼻炎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每年3—5月,耳鼻喉科有将近1/3的病人是来看过敏性鼻炎的。但在诊断过程中,发现病人普遍对它存有认识误区。

误区1:治不治无所谓。在很多人看来,过敏性鼻炎只不过是发作时有点痛苦而已,过后仍和健康人一样,治不治无所谓。事实上,过敏性鼻炎若不及时治疗,有可能诱发鼻窦炎、鼻息肉,长期治疗不当,还会导致中耳炎、嗅觉丧失,甚至诱发哮喘。

误区2:把过敏性鼻炎当感冒。有些人在春秋季出现鼻痒、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症状时,误以为是换季穿衣、饮食不当引发的“顽固性感冒”或“热伤风”,加上觉得去医院看病麻烦,于是常自行服用感冒药物,结果导致用药不当,病程延误,并出现并发症。

误区3:滥用滴鼻剂。有些患者因长期鼻塞,单纯应用滴鼻剂(局部减充血剂)治疗,而且应用比较随意,一天累计可达5—10次。由于这类滴鼻剂通常具有较强的血管扩张反跳作用,是引起药物性鼻炎最常见的原因,因此疗程不宜超过一周,每日滴鼻次数不能超过三次。

误区4:过早停药。许多患者只在犯病时用药,症状稍一缓解就停药,导致过敏性鼻炎时好时坏,甚至愈来愈严重。建议应在耳鼻喉医生的指导下减量或停药。

当心4大并发症

过敏性鼻炎是机体在接触某种物质致敏后,当再次接触此种物质时,发生在鼻黏膜的一种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患者应到医院获得正确的诊断及治疗,防止并发症的产生。常见的并发症有以下几种:

1.变应性鼻窦炎:由于鼻窦黏膜与鼻腔连续,且组织结构相同,鼻内变态反应很容易波及鼻窦,由于窦口黏膜水肿,导致鼻塞引流不通畅,且窦腔内渐生负压,此时患者多有头痛,如伴有感染,可继发鼻窦炎。

2.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患者哮喘的发病率大大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已经宣布,过敏性鼻炎与哮喘应该当作同一种病治疗。

3.分泌性中耳炎:过敏时咽鼓管发生肿胀,空气由咽腔进入鼓室困难,造成鼓室负压,中耳渗出性液体产生。

4.过敏性咽喉炎:患者可出现咽喉发痒、咳嗽,或有轻度声嘶,严重者可出现声带黏膜水肿,导致呼吸困难

致病因素非常多

引发此病的因素很多,因此患者不要盲目自行服药,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查找病因后,对症治疗。常见诱发过敏性鼻炎的原因如下:

1.遗传和体质。根据统计,双亲皆有过敏史时,孩子患病率高达75%,父母一方有过敏史的孩子,患病率亦可高达50%,因此遗传占有相当重要的因素。

2.花粉漂浮。春季3、4、5月份是树类花粉漂浮季节,秋季7、8、9月份是杂草类花粉漂浮的季节,故春、秋两季是过敏性鼻炎的高发季节。

3.常年性过敏原。尘螨、真菌、动物毛等在环境中常年存在,是导致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的致病因素。

4.环境的改变。花粉的飘扬、灰尘的多少、气温湿度的高低、是否有特殊物性化性的气味等,皆有可能诱发过敏。

5.食物。像蛋类、牛奶、海鲜类、坚果、各类水果都可能引发过敏。

6.内分泌的改变。例如有些女人在怀孕后才发作,月经来时或停经会使过敏变得厉害,这都可能是内分泌改变所造成的结果。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介绍的就是关于过敏性鼻炎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在这里衷心祝福大家有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

(责任编辑:jbwq)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小心过敏性鼻炎误...”相似的文章

更多>>

鼻炎疾病

1.前鼻镜检查:这种检查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鼻粘膜色泽和形状及分泌物性质和存在部位判断鼻炎的类型。急性鼻炎初期粘膜鲜红充血,有粘液性分泌物。慢性鼻炎粘膜暗红,下鼻甲前端有时呈桑堪状,分泌物为粘脓性。变态反...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