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湿疹

婴儿湿疹的饮食护理方法

时间 : 2016-03-10 13:06:55 来源:网络

[摘要]

婴儿湿疹是新生儿较常见的皮肤病,俗称“奶癣”,多发于2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宝宝出现湿疹,新手爸妈可不要乱了阵脚,学习婴儿湿疹的饮食护理方法,是爸爸妈妈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

一位家长来信说,宝宝5个多月,从两个月开始头部、额部、耳朵周围和嘴巴等部位的皮肤粗糙发红,出现红疹,导致宝宝常常摇头擦痒,非常烦躁。医生诊断为“婴儿湿疹”,涂了激素类药膏就好一些,家长问:宝宝为什么会发湿疹?怎样预防婴儿湿疹?湿疹在婴幼儿中的发生率不低,对于湿疹儿,如果采取合理的饮食策略,是可以缓解湿疹症状并阻止其反复发作的。引发湿疹的4大因素:

引起婴儿湿疹的病因是复杂的,其中过敏因素是最主要的,湿疹患儿中有过敏体质家族史和食物过敏史的小儿占多数。

1、家族因素:如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有过湿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结膜炎、哮喘、食物过敏和药物过敏等,其家中的小儿容易患湿疹。

2、食物因素:流行病学资料显示6%~8%的小儿有食物过敏史,表现对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发生过敏,轻者表现为皮肤出疹(即湿疹或皮炎),重者伴随腹泻、哮喘等。

3、自身因素:宝宝容易发生湿疹还有本身的因素,因为婴儿的皮肤角质层比较薄,毛细血管网丰富而且内皮含水及氯化物比较多,故对各种刺激因素较敏感。

4、诱发因素:

食物:尤其是鱼、虾、蛋类及牛乳中的蛋白质;

化学物品(护肤品、洗浴用品、清洁剂等)、毛制品、植物(花粉)、动物皮革及羽毛;

感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

日光照射;环境温度高或穿着太暖、寒冷等,都可以刺激小儿湿疹反复发生或加重。

因此有湿疹的小儿,要尽可能避免这些诱发因素。

婴儿湿疹发作时应先治疗皮疹,但皮疹消失后并不意味着完事大吉,更重要的任务是预防。

湿疹的反复,其中饮食非常关键。婴儿湿疹的饮食护理方法有:

1、母乳喂养可以减轻湿疹的程度,因此对患湿疹的宝宝要尽可能延长母乳喂养的时间。如果用牛奶喂养,应把牛奶煮沸几分钟以降低其致敏性。

2、对牛奶过敏的宝宝,应选择低敏奶粉或氨基酸奶粉喂养,也可用豆浆代替牛奶喂养。低敏奶粉或氨基酸奶粉是针对湿疹儿的特殊奶粉。低敏奶粉是将牛奶中能够引起过敏的蛋白质经过特殊加工(医学称为水解),使其致敏性下降,多数婴儿吃了就不会发生过敏了。但是少部分对牛奶过敏的宝宝食用低敏奶粉后仍然会继续发生湿疹或腹泻,这些孩子只好选择氨基酸奶粉了。氨基酸奶粉中没有大分子蛋白质,只有氨基酸,不会发生过敏反应。研究显示,对牛奶过敏的小儿绝大多数(85%)在3岁时就能够耐受牛奶,无需再吃低敏奶粉或氨基酸奶粉了。

3、对鸡蛋过敏的宝宝可光吃蛋黄。研究显示对鸡蛋过敏的小儿半数在3岁时能够耐受鸡蛋,2/3的小儿在5岁时能够耐受鸡蛋,即多数对鸡蛋过敏的小儿5岁后可以随意吃鸡蛋了。

4、除牛奶和鸡蛋外,如果已经发现小儿因食用某种食物而出现湿疹,则应尽量避免再次进食这些食物,而且通常是需要终身避食的。

5、不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的小儿,蛋白类辅食如鸡蛋、鱼、肝等应该晚一些添加。一般宝宝从4个月开始逐渐添加这类辅食,而有湿疹的宝宝建议至少晚1个月~两个月添加,且添加的速度要慢。但水果和蔬菜的添加不应延迟,且强调多吃水果和蔬菜,它们有降低致敏性的作用。对虾和蟹等食物,建议1岁后或更晚时候给孩子吃。

6、湿疹小儿的食物以清淡为好,应该避免高盐、含气、含色素、含防腐剂或稳定剂、含膨化剂等的食品,这些食物会损害小儿的免疫功能,并且可诱发或加重湿疹。

7、补充含双歧杆菌等益生菌有助于减少或预防湿疹的发生。研究显示,双歧杆菌等益生菌能减低肠道的通透性,提高肠道屏障功能和降解过敏物质,达到减少过敏物质吸收和刺激机体的作用。建议湿疹儿长期补充,可以选择强化双歧杆菌的奶粉或直接服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制剂,但家长要注意选择合格的产品。

以上便是“婴儿湿疹的饮食护理方法”,相信各位家长已经对婴儿湿疹有所了解,最后祝愿小宝宝们能够健健康康的成长。

(责任编辑:jbwq)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婴儿湿疹的饮食护...”相似的文章

更多>>

湿疹疾病

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可能增加。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