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老年人当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以锥体外系运动障碍为特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僵直和姿势平衡障碍。而且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逐渐进步,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得到了长足进展,而且中医药也在长期的实践当中,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有了许多丰富的经验,下面就对于中医药治疗进度进行综述: 1病因病机 中医对帕金森病的病因病机的基本认识来源于《内经》。《内经》指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病因为风,病位在肝。《灵枢邪客篇》指出:“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矣”,认为其发病与风、恶血等邪气内留有关。元代张子和首先提出了“颤振”之名,明代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首次把此病命名为“颤振症”,并说颤振“乃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虚”,认为本病病机为上实下虚。《医宗必读》说:“然木即无虚,言补肝者,肝气不可犯,肝血自养,血不足者濡之,水之属也,壮水之源,木赖以荣”,提出本病“肝肾同源”的理论。现代王永炎等认为,本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标实为内风、瘀血、痰热。王志英等认为肝风之起,乃由肝肾亏虚所致,在肝肾亏虚的基础上,痰瘀内生,阻滞脑络,更加剧了内风暗动。李军艳等认为本病病位在脑,以肾虚为本,瘀血阻滞脑络为标,肝
脾虚皆由肾虚而起。王海明、杨明会等_5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脑,病变性质为本虚标实,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在本虚基础上形成了内风痰火瘀等病理改变,表现为颤振、僵直、手足徐动、行动徐缓等症状。综合众多医家学说,该病的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标实为肝风、痰火、瘀血。 2辨证论治 因为众多学者对帕金森病的认识不尽相同,故其在临床上的分型及具体治法、用药更不相同,临床常见证型表述如下:痰热动风、
气滞血瘀、气血两虚、肝肾不足4个证型。 1痰热动风型阳盛之体或肝郁化火,火盛伤阴,灼津为痰,
痰饮内伏,痰热壅盛,引动肝风,导致震颤,治疗多用清化热痰、熄风潜阳之法。王毅、姚艳妮等总结周绍华经验,主张用涤痰汤加减(法半夏、陈皮、茯苓、生甘草、炒枳实、胆南星、党参、石菖蒲、远志、竹茹、黄芩、僵蚕、全蝎、蜈蚣)治疗痰热动风型PD。张保平、姜秀云等总结赵绍周经验,用导痰汤(半夏、天南星、枳实、茯苓、橘红、甘草、竹沥、天麻、丹参、钩藤、赤芍、郁金等)治疗痰热动风、风痰阻络型帕金森病。 2气滞血瘀型肝郁日久,
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瘀血阻络,气血运行失调,故见震颤,多用理气活血、通络熄风之法。马启明等治疗气滞血瘀、瘀血阻络型,治以血府逐瘀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朱明龙用龟板、白芍、木瓜、天麻、龙骨、牛膝、何首乌、五味子、生熟地黄、川芎、红花治疗PD38例,可以明显改善症状。采用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法用复元活血汤加僵蚕、威灵仙、徐长卿等治疗气滞血瘀型帕金森病,有效缓解症状,减少副作用。 3气血两虚型年老久病,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亏虚,血虚生风,虚风扰络,故见
肢体震颤拘急,多用以益气养血,熄风止颤为法。章永红“认为气血两虚型,治宜益气养血,熄风活络,方用八珍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或用人参养荣丸治疗。张颖、梁伟波等用定振汤(熟地,生地,当归,白芍,川芎,北芪,白术,天麻,秦艽,防风,荆芥,威灵仙,全蝎,细辛)配合美多巴片治疗气血亏虚型帕金森病30例,设立西药对照组配合中药协定方,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