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16-02-17 17:29:51 来源:凤凰中医
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特点的比较分析
炎性肠病是(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专指病因未明的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UC),病因机制都不很明确,应早期明确诊断,对症治疗。
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有所升高,其中以溃疡性结肠炎更为突出,溃疡性结肠炎病因至今不明。虽有多种学说,但目前还没有肯定的结论;细菌的原因已经排除,病毒的原因也未明确,因为疾病不会传染,病毒颗粒也未能证实;多认为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以自身免疫机制为根本,感染、神经因素为诱因。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在直肠、乙状结肠。病变开始时为黏膜基底Lieberkulin隐窝有圆细胞和中性多核细胞浸润,形成隐窝脓肿,光镜下可见覆盖的上皮细胞染色过浅好空泡形成。电镜中可见线粒体肿胀,细胞间隙增宽以及内浆网质增宽。随着病变进展,隐窝脓肿联合和覆盖上皮脱落,形成溃疡。溃疡临近则有相对正常的黏膜,但有脓肿,形成息肉样外貌,在相邻的溃疡间变得很孤立。溃疡区被胶原和=肉芽组织放纵的生长所占领,并深入溃疡,但罕有穿透肌层者。在爆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和中毒性巨结肠时,这些病变可穿透整个肠壁,导致穿孔,这种类型的病变并不多见。临床患者几乎每天有20次以上血便,因为肠壁光剥、明显变形的黏膜已不能吸收水和钠,每一次肠蠕动都将从暴露的肉芽组织上挤出大量血液,因此该疾病粘液脓血便较克罗恩更为明显。
克罗恩病的病理变化分为急性炎症期、溃疡形成期、狭窄器和瘘管形成期(穿孔期)。本病的病变呈节段分布,与正常肠段相互间隔,界限清晰,呈跳跃区的特征。急性期以肠壁水肿炎变为主;慢性期肠壁增厚、僵硬、受累肠管外形呈管状,其上端肠管扩张。黏膜面典型病变有,1、溃疡:早期浅小溃疡,后呈横行或纵行的溃疡,深入肠壁的纵行溃疡即成为较为典型的裂沟,沿肠系膜侧分布。肠壁可有脓肿;卵石状结:由于粘膜下层水肿和细胞浸润形成的小岛突起,加上溃疡愈合后纤维化和瘢痕的收缩,使黏膜表面似卵石状;肉芽肿:无干酪样变,有别于结核病。肠内肉芽肿系炎症刺激的反应,并非克罗恩病独有;瘘管和脓肿:肠壁的裂沟实质上是贯穿性溃疡,使肠管与肠管、肠管与脏器或组织(如膀胱、阴道、肠系膜或腹膜后组织等)之间发生粘连和脓肿,并形成内瘘管。如病变穿透肠壁,经腹壁或肛门周围组织而通向体外,即形成外瘘管。由此显示克罗恩病患者并发腹部炎性包快、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综上所述:炎症性肠病中,溃疡性结肠炎更为多见,其发病年龄及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克罗恩病,两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
(责任编辑:jbwq)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