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颈椎病

6细节预防慢性损伤颈椎病

时间 : 2016-02-02 14:24:42 来源:凤凰中医

[摘要]

预防,颈椎病,慢性损伤

颈椎病是一个由于颈椎劳累损伤,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据专家表明,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的颈椎病都属于慢性损伤性颈椎病。那么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慢性损伤性颈椎病,我们又应该如何细心加以预防呢?频道谈谈通过细节来预防慢性损伤引起颈椎病。

1、每45分钟休息一下

专家介绍,人体颈部的神经受压有一定周期,一般来说是每45分钟为一个周期,因此,如果职业上要求颈部长时间低头、仰头或进行其他动作时,要注意在每45分钟休息一下,放松颈部,以避免颈部的超负荷工作。

温馨提醒:休息时,眼望远方,让颈部回复放松的状态,并慢慢旋转颈部。休息时间不一定很长,但可令颈部从原来的状态释放出来,不至于过度疲劳

2、职业保护:

如果工作上需要长时间面对电脑或伏案写稿的财会、写作、编校、打字、文秘等职业的工作人员,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位或某些特定体位,不仅使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而且也使颈部肌肉长期处于非协调受力状态,易发生颈椎病。

温馨提醒:首先在坐姿上尽可能保持自然的端坐位,保持正常生理曲线。通过升高或降低桌面与椅子的高度比例,调整最适合自己的体位。如果有条件,不妨设一块与水平线呈10至30度的斜面工作板,如同画板一般,在这块斜板上进行写字工作,同样有利于保护颈部。

3、枕头高度适中

睡觉时的枕头高低也会影响颈椎。枕头过低,头颈势必过度后仰,使颈椎体前方的肌肉和韧带过度紧张,时间长了会出现疲劳,甚至引起慢性损伤。相反,如果枕头太高,睡一个晚上就相当于整晚都在低头,当然容易引起颈部肌肉、韧带等部位的变形,造成颈椎后方的肌群与韧带劳损。

温馨提醒: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要以个人的生理位为佳,一般来说枕头要求厚度适中,不宜过高,宽度应达肩部,使颈椎受到承担,得到充分休息。一个理想的枕头应是符合颈椎生理曲度要求的,以中间低,两端高的元宝形为佳。因为这种形状可利用中间的凹陷部来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也可以对头颈部起到相对制动与固定作用,可减少在睡眠中头颈部的异常活动。

4、睡哪种床

预防颈椎病,除了要选好枕头之外,还应选好床铺。一般来说,合格的席梦思床垫可以根据人体各部位负荷大小的不同和人体曲线的特点,维持人体生理曲线的作用。常见的木板床,也可维持脊柱的平衡状态。还有棕绷床,它透气性好、柔软、富有弹性,也适合颈椎病患者的使用。但要注意的是随着使用时间延长,编织的棕绳逐渐松弛,它的弹性就逐渐减弱。

温馨提醒:使用棕绷床要定期更换棕绳,以增强弹性。如果床铺过于柔软,可造成由于人体重量压迫而形成中央低、四边高的状态。这样,不仅增加了腰背部卧侧肌肉的张力,而且也势必导致头颈部的体位相对升高。常年如此,将直接影响颈椎本身的生理曲线。

5、注意睡眠体位

一个良好的睡眠体位,既要维持整个脊柱的生理曲度,又应使人感到舒适,方可达到使全身肌肉松弛,调整关节生理状态的作用。

温馨提醒:睡眠良好体位要求胸、腰部保持自然曲度,双髋及双膝呈屈曲状,此时全身肌肉即可放松,最好采取侧卧或仰卧,不可俯卧。

6、多做放松颈部的动作

如果颈部感到疲劳,可以用简单的动作来令其回复放松状态。最简单的动作是两手的手指互相交叉,放在颈部后方,来回摩擦颈部,令颈部的皮肤有发热的感觉。

温馨提醒:一般来说可以连续摩擦36至81次,颈部发热后,会有很放松和舒适的感觉。这种动作很简单,花费的时间也很短,假如在办公室或其他工作场合里感到颈部疲劳,也不妨按这种动作放松一下。

看过了专家针对预防慢性损伤性颈椎病的详细讲解,相信在各位读者朋友们心里对预防慢性损伤性颈椎病上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参照专家给出的建议。积极有效地去预防慢性损伤性颈椎病。

(责任编辑:jbwq)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6细节预防慢性损伤...”相似的文章

更多>>

颈椎病疾病

一、颈椎的试验检查 颈椎病的试验检查即物理检查,不需借助仪器,它包括: 1.前屈旋颈试验:令患者颈部前屈,嘱其向左右旋转活动,如颈椎处出现疼痛,表明颈椎小关节有退行性变。 2.椎间孔挤压试验 (压顶试验 ):...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