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乳腺癌

中医治疗乳腺癌的方法有哪些?有什么效果?

时间 : 2016-01-28 17:07:47 来源:凤凰中医

[摘要]

乳腺癌

乳腺癌是肿瘤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危害也是特别的大,特别是女性朋友们,谈到乳腺癌就是色变,乳腺癌虽然危害大,随着科学的发展,乳腺癌也不是不治之症了,临床上对于乳腺癌的治疗方法有很高。那么,中医治疗乳腺癌的方法有哪些?有什么效果?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1、活血化瘀法瘀血内存是肿瘤的重要病因之一。现代研究认为,肿瘤的血瘀证与患者体内普遍存在的血液高凝状态密切相关,因而血瘀证的存在可影响抗肿瘤治疗的疗效,使患者出现复发及转移的机会增多。因此活血化瘀的运用有很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具体作用表现在:(1)抗肿瘤作用。(2)改善血液高凝状态。(3)对免疫的调节作用。(4)抗感染作用。(5)调整结缔组织代谢,减轻放疗导致的结缔组织纤维化。用药上,用三棱、莪术、鬼箭羽来活血化瘀,上述三药不仅能活血化瘀,还能抗肿瘤,提高机体免疫力。

而有一些活血化瘀药物如赤芍、丹参等虽能改善血液高凝状况,但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是双重的,既有促进免疫的有利一面,又有抑制免疫的不利一面,对实验肿瘤有促转移的作用。在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乳腺病时,一定要注意尽量避免使用有促肿瘤转移的药物。

2、清热解毒法

尽管肿瘤病病因复杂,但中医认为邪毒内结是其根本原因之一,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以峻猛之剂治疗癌症,所谓“毒陷邪深,非攻不克”,这便是清热解毒的基础。因此,在治疗乳腺癌方中常用冬凌草、龙葵、蛇莓、蜀羊泉、藤梨根、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抗癌之品。

对于一般乳腺癌术后及放、化疗的患者,在扶正活血化瘀方中酌加2~3味清热解毒抗癌的中药。乳腺癌患者手术及放、化疗后常有脉数,舌苔发黄,口干等余热余毒未清之症,所以在治癌方中当酌加清热解毒之品。

3、化痰祛湿法

部分乳腺癌患者形体肥胖、常有头昏如蒙、肢体沉重倦怠、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濡等症状,此乃痰湿内阻,在乳癌处方中常用化痰利湿药如生苡仁、猪苓、白茯苓、山慈菇等。

上药不仅能化痰利湿,且现代药理研究出均有抗癌作用。其中,山慈菇具有很强的化痰散结的功效,但由于有小毒,患者服用2个星期停1个星期,以减轻副作用。

治疗乳腺癌常用的自拟方为:生黄芪、潞党参、炒白术、荆三棱、蓬莪术、鬼箭羽、白花蛇舌草、龙葵、蛇莓、蜀羊泉、冬凌草、藤梨根、生苡仁、猪苓、白茯苓。

4、扶正培本法内经上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乳腺癌邪毒内结,正气受损,应以扶正为主。但在临床上,患者往往存在虚实夹杂之证,因此扶正培本之法应该贯穿始终。

由于现代手术及放、化疗的实施,乳腺癌患者正气损耗,常出现气血不足、气阴两虚、脾胃不和等一系列症状,必须以扶正之法予以纠治。临床研究表明,扶正培本法具有调节机体免疫,调节内分泌,改善骨髓造血功能,并有改善机体的物质代谢,调节细胞内cAMP/cGMP的比值和抑制瘤细胞增殖等方面的作用。

在用药方面,龙教授常用黄芪、人参、白术来提高肿瘤患者的机体免疫力。黄芪能补气健脾,利水消肿,主要用于乳腺癌术后及放化疗恢复期,常用60g。

现代医药研究表明,对于肿瘤患者来说,黄芪的用量只有达60~90g才能提高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人参、白术均能益气健脾,能较好的减轻肿瘤患者放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

考虑到患者经济承受能力,对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用党参代替人参。正培本法的目的是提高肿瘤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延长存活时间。有一部分扶正中药,如当归、白芍、甘草、山萸肉、南北沙参等,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有抑制免疫的作用。

以上就是乳腺癌的中医治疗方法介绍,希望对于患者有帮助。乳腺癌现在不是不治之症,希望一旦发现,一定要及时的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乳腺癌的好发年龄是哪个范围?

(责任编辑:jbwq)

关键词: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中医治疗乳腺癌的...”相似的文章

更多>>

乳腺癌疾病

1.X线检查: 乳腺照相是乳腺癌诊断的常用方法,常见的乳腺疾病在x线片上表现一般可分为肿块或结节病变,钙化影及皮肤增厚征群,导管影改变等,肿块的密度较高,边缘有毛刺征象时对诊断十分有助,毛刺较长超过病灶直...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