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糖尿病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可预防

时间 : 2016-01-22 18:17:00 来源:第一食品网

[摘要]

“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发病年龄多在60岁以上。约半数患者发病时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死亡率超过50%,远远高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喝水有讲究小病要早治

63岁的张老伯平常身体不错,退休后养花、种草,自得其乐。一段时间以来,他经常口渴,孝顺的子女买了西瓜和可乐放在冰箱里,供老人家解渴。张老伯也就尽情享用,虽然发现尿量明显增加,但并没在意。一天,张老伯的女儿下班回家后发现唤不醒他,马上送医院就诊。经检查发现张老伯的血糖竟高达42毫摩尔/升,诊断为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差点送命。

“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发病年龄多在60岁以上。约半数患者发病时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死亡率超过50%,远远高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高惨性昏迷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1.应激状态:严重感染、外伤、手术、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消化道出血等应激因素,促使升糖激素分泌增加。

2.饮水不足:多见于老年人。由于老年人口渴中枢不敏感,进水量不足,因而容易导致血液浓缩及血浆渗透压升高。此外,生活不能自理或昏迷的患者也常常存在水摄入不足。

3.失水过多:如发热、严重呕吐、腹泻或使用利尿剂等。

4.摄糖过多:老年糖尿病症状多不典型,由于患者不知道自己患糖尿病而误输入大量葡萄糖或饮用大量含糖饮料,使血糖显著升高。

5.药物因素:如糖皮质激素、β受体阻滞剂及部分利尿剂等可引起血糖升高。

当然,有时候上述几种诱因可以同时存在患者身上。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是如何发生的?

由于患者本身胰岛素分泌不足,再加上存在上述诱因,致使血糖明显升高,高血糖导致渗透性利尿,体内大量水分丢失;与此同时,老年人身体代偿功能不足,其口渴中枢对体内缺水的感知减退,水分得不到及时的补充,造成血液浓缩,促使血糖、血钠及血渗透压进一步升高,引起恶性循环,导致严重脱水,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糖尿病高惨性昏迷有哪些特点?

早期一般表现为“三多一少”症状加重以及明显的脱水体征,如皮肤干燥、眼球内陷、脉搏细速等,然后逐渐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神智不清直至进入昏迷状态(但并非所有患者均发生昏迷),常伴有局限性抽搐、偏瘫(半身不遂)、偏盲、失语(不会说话)等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常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

糖尿病高惨性昏迷如何诊断?

血浆渗透压和血糖显著升高是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两大主要特征。具体诊断依据是:

1.中老年人,临床上伴发明显的脱水和意识障碍。

2.血浆渗透压≥330mOsm/L(注:正常为280~300mOsm/L)。

3.血糖≥33.3mmol/L(600mg/dl)。

4.尿糖(++++)、尿酮体阴性或可疑阳性。

患者之所以“血糖很高但却无明显酮症酸中毒”,是由于患者体内尚有一定量的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可以抑制酮体的大量产生,但还不足以对抗各种诱因导致的血糖升高。

糖尿病高惨性昏迷如何预防?

高渗性昏迷虽然凶险,但却是可以预防的。

1.平时要提高对糖尿病的警惕性,经常自我监测,及早发现糖尿病。一旦确诊有糖尿病,就要积极地治疗,确保血糖得到良好控制。

2.一定不要限制饮水,每日保证足够的水摄入,防止脱水和血液浓缩,但不要喝含糖饮料(发生低血糖时除外)。

3.防止各种感染及应激情况,一旦出现要积极处理。

4.老年糖尿病患者应慎用利尿剂和升高血糖的药物,如速尿、双氢克尿噻、糖皮质激素、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等。

5.糖尿病患者有了小病(如感冒、尿路感染、小的肿及外伤等)时,要及时治疗,以防诱发此并发症。

6.一旦患者糖尿病症状加重或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需立即就诊检查,并给予正规治疗。

(责任编辑:jbwq)

关键词: 糖尿病 昏迷 预防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相似的文章

更多>>

糖尿病疾病

1.血糖 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尿糖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