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糖尿病

研究称步行上班糖尿病风险减四成

时间 : 2016-01-22 18:16:55 来源:

[摘要]

 吃饭选油香的,出门开汽车,业余玩电子产品……吃得丰富,运动更少,肥胖的人多了,患糖尿病的风险也高了。据调查,中国18岁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病人一亿多,4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代谢异常约一半。如何预防糖尿病已经成为很多人急需关注的问题之一了,有研究趁上班步行可以预防糖尿病,这是怎么回事,下面让小编为你一

吃饭选油香的,出门开汽车,业余玩电子产品……吃得丰富,运动更少,肥胖的人多了,患糖尿病的风险也高了。据调查,中国18岁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病人一亿多,4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代谢异常约一半。如何预防糖尿病已经成为很多人急需关注的问题之一了,有研究趁上班步行可以预防糖尿病,这是怎么回事,下面让小编为你一一解答。

步行上班糖尿病风险减四成

据英媒报道,《美国预防医学杂志》刊登英国一项新研究发现,每天步行上班可将糖尿病风险降低40%。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大学学院科学家利用2009~2011年的一项涉及2万名英国人的调查数据,研究了上班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自己开车、开摩托车或乘坐出租车上班的人群肥胖症发病率为19%,步行上班和骑自行车上班的人群肥胖症发病率分别为15%和13%。每天骑自行车、散步或乘坐公交车上班的人发生体重超标的危险明显较低。步行上班的人比开车上班的人患糖尿病的危险降低40%,高血压危险降低17%。骑自行车上班的人患糖尿病的危险是开车上班者的50%。

新研究负责人安东尼・拉弗蒂博士表示,新研究结果表明,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上班可增加身体运动量,降低肥胖症、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危险,有益身体健康。上班少开车有助于降低心脏病等严重疾病的发病危险。

预防糖尿病管住嘴迈开腿

管住嘴:蔬果占1/2,蛋白质占1/4,谷薯类占1/4

饮食直接影响血糖。糖尿病患者在吃饭时要关注升糖指数。升糖指数高的食物有烙饼、油条、糯米粥、土豆泥、南瓜、胡萝卜、西瓜等。另外,也应注意饮食搭配,如果把一顿饭的总量比作1,主食应占1/4,蛋白质占1/4,蔬菜、水果占1/2。这样可以保证餐后血糖不会太高,有利于减轻胰岛负担,还有利于减肥,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主食占1/4。第一,主食控制量。早晨吃主食1两,中午和晚上各2两。第二,饭菜莫太烂软。第三,吃饭要细嚼慢咽。第四,注意饮食顺序。吃饭时,应先吃青菜、喝汤,最后吃主食。第五,谷类、粗粮、细粮搭着吃。粗粮可以减少人体的摄取量,所以,糖尿病病人应多吃粗粮。

蛋白质占1/4。含蛋白质比较丰富的食物有鸡蛋、肉、鱼、豆腐、牛奶等。早饭可以吃1个鸡蛋,午饭不吃鸡蛋。肉不要超过鸡蛋的大小,如果吃鱼的话可以稍微大一点儿,吃豆腐可以更大一点儿,喝牛奶可以更多一些。跟植物蛋白相比,动物蛋白跟人类相近,可以很好地被吸收利用,但也不宜多吃。

蔬菜、水果占1/2。蔬菜一定要少放油,最好凉拌或用水煮。生吃蔬果也最好在两餐之间,西红柿最佳,也可以吃一些火龙果、猕猴桃、苹果,比较甜的水果要少吃。

迈开腿:每周5天、每次运动30分钟

如果已经做了饮食控制,再适当进行运动,可以降血糖、降血脂,还可以改善心脏功能,而且使心理状态、身体状态更健康。运动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是因为运动减少了发生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并不是可以治疗中风心肌梗死

但是,运动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定。年龄大的患者站着就好;糖尿病患者如果跑不动,就走。心肌梗死患者、肥胖者不要勉强运动,因为心脏的负荷太重,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糖尿病患者在饥饿时不要运动,因为一旦出现低血糖可造成猝死。

糖尿病患者最好每天有一定的运动量,每周有3次强度稍微大一点儿的运动,也可以练瑜伽。总体来说,每周运动5天,每次运动30分钟是最基本的要求。

其实,只要把身体的全面管理当成一个工作来做,控制高危因素,管住嘴,迈开腿,糖尿病并不可怕。

(责任编辑:jbwq)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研究称步行上班糖...”相似的文章

更多>>

糖尿病疾病

1.血糖 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尿糖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