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16-01-22 18:16:41 来源:人民网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糖友容易感觉饿而到处寻找食物。因此,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适当“挨饿”才能有效稳定糖尿病病情。
许多糖尿病人容易饿,老想吃东西,原因是大脑中有一个“饥饿中枢”,它是由一组特殊细胞组成的。病人饥饿时,这些细胞会提醒病人及时进食。
由于糖尿病人血液中的糖进不了细胞,因此不管外周血糖有多高,只要细胞无法吸收,就会有饥饿感,如果采取一饿就吃的方式,则会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血糖越进不了细胞,人就越饿,越饿越吃,血糖就越高,于人体的危害就越大。打个比方,汽车的油表反映的是油箱内的油量。正常情况下,您踏油门,汽油进入发动机,汽车行走。如果汽车得了“糖尿病”,踏油门后,汽油进不了发动机,于是您可能不管油箱里的油有多少,还会去加油。
因此,糖尿病患者平时感到饥饿时,一般都需要控制饮食,合理的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不过,适当饥饿不等于越饿越好。不少糖尿病人在控制饮食过程中会感到饥饿难耐,甚至出现头昏、心慌、手抖、全身乏力、出汗等症状,严重的甚至出现低血糖反应。可见“饿”也是要有原则的。
首先,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前两天因饮食控制出现“饿”是正常的,因为人体从以前的饮食习惯过渡到控制饮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患者心理上必须克服。
其次,糖尿病的饮食控制要把握度,不能饿得太厉害。一般糖尿病人每天摄入的饮食量要根据体重和体力消耗来计算。轻体力劳动者,每天每公斤体重须摄入30―35千卡的热量;中度体力劳动者,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35―40千卡;重度体力劳动者,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35―40千卡。若病人偏胖,标准放低;偏瘦,则提高标准。
再次,蛋白质的摄入还要根据肾功能适当增减。肾功能差的糖尿病患者,每公斤体重每天需要蛋白质0.6―0.8克。如果蛋白质摄入过多,会加大肾脏的负担。
最后,饿也不必强忍,少吃多餐也可以解决“饿”的问题。建议患者将每日饮食总量分配到4―5餐中,白天每3―4小时进餐1次,睡前一两小时再少量加餐,这对于血糖波动较大、打胰岛素的病人效果最佳,既能解决“饿”的问题,又避免了餐后血糖高、餐前血糖低的困境。
(责任编辑:jbwq)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