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16-01-15 15:41:25 来源:放心医苑网
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工作中的朋友们,由于平时工作劳累,很少有时间来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咽喉炎。 咽喉炎的致病病因复杂,但主要可归究于以下几个方面:生活习惯方面、饮食习惯方面、环境因素等。这
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工作中的朋友们,由于平时工作劳累,很少有时间来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咽喉炎。
咽喉炎的致病病因复杂,但主要可归究于以下几个方面:生活习惯方面、饮食习惯方面、环境因素等。这三个方面属外因,内因则包括自身健康状况、相关疾病的治疗情况等。大多数患者都是由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造成的,也有的患者是由二者之其中一种造成的,所以对于慢性咽喉炎患者来讲,如果不能及时注意和纠正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和细节将使病情不断加重并严重地影响治疗效果。
急性咽炎时,除咽痛外,还可出现发热、怕冷、头痛、周身酸痛、食欲差,大便干、口干渴等全身中毒反应。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若感染向上蔓延,波及耳、鼻,可导致急性鼻炎、鼻窦炎,急性中耳炎;向下发展,可侵犯喉、气管等下呼吸道,引起急性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及肺炎;若致病菌及毒素侵入血液循环,则可引起全身并发症,如急性肾炎、脓毒血症、风湿病等,对身体危害极大。
咽喉炎的危害:
1.咽喉部的炎症造成咳嗽、喘憋等,进而导致出现的呼吸道疾病很多。
2.咽喉部肿胀会影响食物的吞咽。咽喉部的炎症或其它病变刺激食管支配神经,引起膈肌痉挛,会出现呃逆、心下痞等症状。
3.颈项咽喉周围有甲状腺和甲状旁腺、颌下腺、腮腺等内分泌器官,当颈项咽喉部炎症或其它病变时,容易通过淋巴管的分支扩散到这些内分泌器官,引起相应的内分泌器官病变,使内分泌失调,出现相应疾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可并发腮腺炎、甲状腺炎等。
4.咽喉部的炎症可以启动全身的免疫系统,对侵入的细菌病毒进行攻击,对正常组织进行保护。但是因为咽喉部刺激因素的强弱久暂不一,这些免疫反应有时不足,有时过强。不足就是免疫力低下、过强就是免疫力增强,不管是不足还是过强都会出现全身性疾病。例如肾小球肾炎就是对于咽部链球菌免疫力增强的结果。
5.头颅与躯体是依靠颈项的颈椎、肌肉来连接支撑的,头颅的转动是最频繁、最灵活的复杂关节,咽后壁的炎症可以导致颈椎椎体不稳,出现颈椎病。而颈椎病可能是引起高血压、低血压及血压波动的重要原因。咽后壁的炎症可以蔓延到颈椎部位的软组织,使颈部交感神经节受到刺激,使支配心脏、椎动脉的神经功能失调,出现心慌、头晕、失眠等等症状。
6.破裂孔导静脉将颅外翼肌静脉和咽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交通,颅内海绵窦是相当重要的组织,当咽喉部慢性炎症侵入海绵窦时会引起海绵窦血栓,出现眼球固定、复视、头痛等症。
儿童咽喉发炎注意事项1.适当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当宝宝有口腔咽喉的感染,会因红肿疼痛,不肯喝奶、吃东西,甚至连喝开水的量,小便的量也减少了许多。尤其是一些会引起发烧、口腔溃疡的手口足病、疱疹性咽峡炎和疱疹齿龈舌炎的病毒感染,宝宝往往会因为口腔的疼痛,拒食任何东西,反而引起脱水现象,可给予口服电解质液甚至使用静脉点滴,适当的补充水份和电解质,改善症状。
2.此时给予冰凉饮食较适宜:宝宝喉咙痛拒食的时候,建议家长试试下列的方法:六个月以下的宝宝,牛奶、开水可以冲凉一点,慢慢喂。开始吃辅食的宝宝,此时可以试一些凉的稀饭汤,或冰凉稀释过甜而不酸的果汁(如:稀释后的苹果汁)。
3.病童生活起居需留意:日常生活上,建议多休息对抗发炎,再加上症状治疗药物(如:解热镇痛剂、化痰等),对于解除病童的不适感也有帮助,但小朋友的药物使用剂量,必须按照体重加以换算,滥服成药很容易因过量而产生副作用,且这些药物,也必有经由专科医生的评估与开立处方后才能服用。
4.平日预防上,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勤洗手及减少出入拥护挤场所,避免接触上呼吸道感染,减少疾病上身机会。父母亲罹患感冒时,应避免亲吻小孩或对着孩子打喷嚏、咳嗽,或呼气,喂食婴儿吃奶时,也应先洗手及戴上口罩。
手术后要保证手术部位7天之内禁止沾水,还要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以防感染和结痂,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不要过度紧张急躁,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多吃水果蔬菜。平时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最后还要严格按照医生嘱托吃药复查。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免继发病的发生。
(责任编辑:jbwq)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