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15-12-30 15:10:14 来源:放心医苑网
bsp; 发病机制:本病缺乏形态学改变,个别肌纤维的肌强直现象非常明显,推测肌纤维膜可能存在生理学改变或肌纤维传导结构异常。应用箭毒后肌强直仍持续,肌电图显示收缩肌纤维张力缓慢下降是微小电位持续存在所致刺激单一肌纤维发
发病机制:本病缺乏形态学改变,个别肌纤维的肌强直现象非常明显,推测肌纤维膜可能存在生理学改变或肌纤维传导结构异常。应用箭毒后肌强直仍持续,肌电图显示收缩肌纤维张力缓慢下降是微小电位持续存在所致刺激单一肌纤维发现,只有连续刺激才能得到肌强直性后放电强直性肌纤颤电位逐渐减小
先天性肌强直的动物模型肌强直性山羊肌肉体外研究发现,肌强直过度兴奋性(反复点火和后放电)是横管系统氯离子电导减低所致人类肌强直肌肉也证实氯离子电导减低、强直性肌纤维膜高兴奋状态与异常钠通道再开放有关。
致病基因位于7q32编码骨骼肌氯通道主要部分的clcn1基因,包括23个外显子已发现30余个点突变和3个基因缺失(plassart-schiesetal,1998;fredetal1999),氯通道基因突变表现型包括隐性和显性肌强直药物试验发现,阻断50%的生理性氯电流不足以产生强直性活动,可解释隐性突变(可完全破坏蛋白功能)杂合携带者尽管氯电流下降50%但临床不出现肌强直。显性肌强直氯电流常见激活曲线向正性膜电位漂移使整个氯电导下降,有时漂移程度与临床严重性不一致,如gin-552-arg引起大的电位漂移临床表现却很轻(kubischetal,1998)。levior肌强直(levior’smyotonia)是显性遗传性先天性肌强直,由dejong命名与thomsen病相比,症状轻微发作较晚lehmann-horn等发现2例levior肌强直家系患者具有与thomsen病同样的遗传缺陷氯离子通道(clcn1)突变因此levior肌强直似乎是轻型thomsen病
(责任编辑:jbwq)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