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冻僵

冻僵

时间 : 2015-12-30 15:09:16 来源:放心医苑网

[摘要]

bsp; 人体在严寒条件下暴露时间过长,或突然受寒冷袭击,身体散热大于产热,致使体温过度下降,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疾病为冻僵,又称意外低温。 1、病因与病理生理 &nb

人体在严寒条件下暴露时间过长,或突然受寒冷袭击,身体散热大于产热,致使体温过度下降,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疾病为冻僵,又称意外低温。1、病因与病理生理在寒冷的环境,和时间户外作业,因环境条件限制,被迫保持一定体位,或受伤、酗酒、患病、年老、体弱等原因,加之疲劳与饥疲,遇意外低温、风和潮湿的作用,在既无御寒条件,又无防冻常识的情况下发生。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是血液循环障碍和细胞代谢不良。2、临床表现受冻初期全部生理功能表达式现为代偿性加强,精神兴奋,代谢率增高,心率与呼吸加快,寒战、血压上升,周围血管收缩,皮肤苍白。继续受冻则体温下降,若直肠温度降至35℃时,生理功能由兴奋转为抑制,心率呼吸变慢,关节、肌肉发硬。在肛温降到30℃时,产生昏迷、血压下降、中枢缺氧、心律失常、心房纤颤或心室纤颤。肛温降至25℃时,一般心跳、呼吸停止。3、诊断依据受冻史与临床表现即可诊断。重要的是慎重判断严重冻僵与死亡,部分冻僵患者即使心跳暂时停止,经积极抢救,仍有复苏之可能。由于周围循环不良,一律采用高位肛内体温表,以测得中心体温并保证正确性。4、治疗与护理及时、妥善的治疗与护理,可争取患者不残或减轻伤残,对冻僵患者不可轻易放弃抢救时机。(1)脱离低温环境:脱掉湿冷冻结的衣物、鞋袜,不易脱时,可剪开或湿水融化后解脱,动作要轻柔、缓慢,避免软组织损伤与骨折。(2)早期复温:面部可行温湿敷,受冻肢体或全身,可浸泡于38~43℃水中或0.1%洗必泰溶液(0.1%新洁尔灭或0.02%呋喃西林溶液)中0.5~1.5小时,注意添加热水,以保持水湿,浸泡至皮肤发红,皮温达36℃左右为止,每日2次,连续3日。要严格掌握复温速度,避免因周围血管迅速扩张,导致内脏缺血或较冷的外周血过多流入内脏,造成内脏进一步降温而致死。浸泡用的液体应为煮沸后的开水降温至38~43℃,或放消毒剂,避免皮肤感染。复温后擦干,用无菌棉垫与敷料保温包扎,防止复温后血流通畅,出现渗血、水肿、水疮。注意调整水温,水温超过45℃,可引起烫伤,也应注意室温以免受凉。若肢体(端)发黑、变干,应适时截肢,防止毒血症发生,另外重症病人可采用静脉复温如静脉滴注温低分子右旋糖酐,或葡萄糖液或血浆等,速度不易过快。如有条件还可采用血液透析,使患者血液在体外经温透析液加温或用腹膜透析,将腹透液加温至37℃,也可取得较好效果。神志清楚的患者,可给热饮料及高营养、高热量饮食。注意保暖,患者所盖之将褥要求轻、软,必要时可放支被架,防止受冰肢体受压,注意观察皮肤复温及血运情况,及时变换体位,防止因受压而出现皮损,如有破损应严格无菌换药,防止继发感染。(3)早期使破伤风抗毒血清及抗生素,以减少并发症。为减低血液粘稠度并扩张血管,使毛细血管血流通畅,防止血栓形成,可遵嘱静脉滴注温低分子右旋糖酐,也可酌情慎用抗凝治疗。(4)注意观察肛温、脉搏、血压、皮肤及肢体色泽、皮损、尿量等情况,并详细记录,尤其对冻僵昏迷患者,要严密观察言观色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严格按昏迷常规加强基础护理。发现病情变化时配合医生处理,做好保护隔离与消毒隔离,防止继发皮肤、肺、泌尿等系统感染,遇有呼吸困难时应给氧气吸入,呼吸与循环衰竭者可行辅助呼吸,必要时给强心剂和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咖啡因、尼可刹明。冻伤的局部可涂1%呋喃西林软膏,能延缓和防止组织坏死,要及时清创,以减少液化感染的机会,减轻组织坏死。5.预防(1)落实防寒措施,充分供应防冻保暖物品。(2)开展耐寒锻炼,增强机体抗寒力。(3)加强防寒知识教育,学会自救与互救。

(责任编辑:jbwq)

关键词: 冻僵 冻僵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冻僵”相似的文章

更多>>

冻僵疾病

冻僵患者在受寒冷初期有头痛、不安、四肢肌肉和关节僵硬、皮肤苍白冰冷、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增高。体温低于33℃时有嗜睡、记忆丧失、心跳和呼吸减慢、脉搏细弱、感觉和反应迟钝。体温低于26℃,出现昏迷、心输出量...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