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15-12-30 10:43:50 来源:放心医苑网
bsp; 内脏损伤,是指内脏各个部位收到损伤,它主要包括气管损伤、心脏损伤、胃部损伤,肝脏损伤,胆囊穿孔,脾脏损伤,肠道穿孔、肾脏损伤、膀胱损伤。以下是内脏损伤的常见部位,增加对其的了解往往能有效地预防该疾病的发生。 气管损伤
内脏损伤,是指内脏各个部位收到损伤,它主要包括气管损伤、心脏损伤、胃部损伤,肝脏损伤,胆囊穿孔,脾脏损伤,肠道穿孔、肾脏损伤、膀胱损伤。以下是内脏损伤的常见部位,增加对其的了解往往能有效地预防该疾病的发生。
气管损伤
气管的解剖位置较特殊,针灸不易造成损伤。气管由软骨、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所组成,即使刺中,一般也不致引起严重后果。但是,操作不当,亦可误伤。特别是如同时伤及周围的血管、神经等,则可极大地抑制呼吸功能,甚至造成窒息死亡。
心脏损伤
内脏损伤中,针刺损及心脏是后果最为严重的一种。《素问·诊要经终论》有“中心者,环死”之说,环死,指一日内死亡。现代国内有关针刺意外伤及心脏在报道首见于1954年,迄今已报道6例,其中5例死亡。国外,无论欧美及日本,均有此类事故发生。特别是日本,还不属罕见。针刺误伤心脏,其发生率虽然并不高,但预后极为不良,故针灸工作者决不可掉以轻心。
胃部损伤
胃属于腹部的空腔器管。一般而言,腹部脏器,特别如胃肠招致针刺损伤的机会要少一些。这是由于腹壁肌层较厚,有皮下脂肪、腹肌等。而胃肠等肌性器官本身又有一定收缩能力,当纤细的毫针刺入腹腔时。脏器受到刺激后,会主动收缩,通过蠕动而退让,加之表面光滑,不易刺中,即使较小的刺伤,也可因肌肉收缩而弥合,从而为表现出临床症状。
但是,针刺不当也可以引起胃部的严重损伤,甚至导致胃穿孔性腹膜炎。所以,决不可盲目地根据古人“腹如井”的说法,一味深刺,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国内关于针刺意外损伤及胃的首次报道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当时的南京华东军区医院外科,从1949年6月至1950年10月间,共收治40例腹部穿刺伤的病例,其中因针刺造成损伤的有4例。
肝脏损伤
关于针刺不当损伤肝脏,早在《素问·刺禁论》就有“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之说。现代临床上,以同时刺伤肝脏和其它内脏的报道较多,单纯伤及肝脏的事故少见。有的针灸书籍,如上海中医学院所编《针灸学》(1974年版)亦曾提及此类损伤。由于肝脏损伤后,常伴严重出血性休克,并因胆汁漏入腹腔而可引起胆汁性腹膜炎和继发性感染,如进行不准确处理,后果严重,故希对此充分重视。
胆囊穿孔
针刺不当,伤及胆腑的文献记载亦首见于《黄帝内经》,指出:“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素问·刺禁论》)。现代国内最早见于1959年[1],迄今共已公开报道10余例。有统计约占针刺意外损伤的1.3%。尽管胆囊所在部位较深,体积较小,表面圆滑而有一定张力,以及前有肝脏等脏器的覆盖保护等。但上述资料表明无论古今,此类事故绝非少见,值得针灸工作者警惕。
由于针刺损伤胆囊后,多可引起急腹症,如处理不及时,容易导致严重后果,故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或者当事故出现之后,及早加以处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轻者作缝合修补,严重者则须作胆囊切除。
6脾脏损伤
脾脏是腹部内脏中最易受损伤的器官。《素问·刺禁论》指出:“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针刺意外损伤脾脏的报道首见于1957年。尽管处于正常位置的脾脏其体表投影区域内无经穴分布,但因针刺不当损伤脾脏,造成脾脏破裂出血的报道,并不罕见。
肠道穿孔
关于针灸损及肠道的事故,在古籍中虽然记载不多,但现代发生的并不少见。中国现代最早的因针刺激不当造成肠穿孔的公开报道见于1959年,据不完全统计,从二十世纪50年代迄今已报道15例之多。肠道的损伤,虽多不及上述脏器严重,然而也有不少重度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有的甚至因抢救不及而死亡。因此也必须慎重对待,不可掉以轻心
肾脏损伤
针刺过误,伤及肾脏,《内经》中亦已提及,如《素问·刺禁论》云:“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现代也有不少报道,或因针刺不当,或因药物穴位注射所致,有的虽经保守治疗痊愈,有的则作了肾切除,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膀胱损伤
针刺损伤膀胱,现代有关报道极少,然而古代医家则颇有这方面教训:“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灵枢·刺禁篇》)。
要预防内脏损伤,首先要加强身体的全面锻炼,在运动中学会自我保护是十分重要且有必要的,运动时合理掌握运动量,如遇受伤休克,应及时进行治疗,切不可延误,不得随意服用止痛片,以免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责任编辑:jbwq)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