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素霞邵素菊2005-12-1313:29:14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3年12月第1卷第11期面肌痉挛是阵发性不规则的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为特点的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以女性较为多见。祖国医学把本病归于“筋惕肉”范畴,并认为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致使筋脉发生拘急牵引;或素体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致使肌肉失养;或肝木侮土,筋失濡养,虚风内动,皆可导致眼胞颜面筋肉发生跳动。其病初起之时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逐渐缓慢地扩散至一侧面部的其它面肌。口角肌肉抽搐最易为人注意,严重者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抽搐的程度轻重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但不能自行模仿或控制,入睡后抽搐停止。笔者据临床实践体验,针刺治疗本病,取穴宜少,手法宜轻,留针时间宜长,如果治法得当,则有良好疗效。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7例均为门诊患者,男14例,女33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59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6年。属于原发性面肌痉挛36例,继发性面肌痉挛(如面瘫后遗症等)11例。
1.2治疗方法应以平肝祛风,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为其原则。取穴宜少,手法宜轻,采用静而久留之法。
1.2.1选穴主穴为风池、四白、地仓、合谷。面肌痉挛重者,可配颧、下关。
1.2.2操作风池穴针刺时向鼻尖方向刺入0.5~0.8寸,行提插捻转手法,使局部产生酸胀针感,并向头部、前额、眼眶部位扩散,但针尖忌向上,以免发生意外;四白穴用1.5寸毫针透刺,并向皮下刺入1~1.5寸,地仓沿皮透向颊车。合谷穴按一般常规针刺,用提插捻转手法,针入得气后,留针1h,一般留针期间不行针。也可根据病情,将留针时间延长,并行平补平泻手法1~2次,每日针刺1次,待病情缓解,可改为隔日1次,10天为1疗程,休息1周,不论发作与否可继续针刺,以巩固疗效。
1.3疗效标准患侧面部无牵拉、抽动之象,沉紧感消失,1年内无复发者为治愈。面部牵拉、抽动、麻木及沉紧感基本消失,仅在情绪激动或疲劳时偶有轻微牵拉、抽动为显效。牵拉、抽动次数明显减少,间隔时间延长为好转。经3个疗程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或自行停止治疗者为无效。
2治疗结果
本组47例中,治愈28例,占59.57%;显效10例,占21.28%;好转6例,占12.77%;无效3例,占6.38%。总有效率93.62%。
3典型病例
患者,女,39岁,2年前不明原因地突然出现右侧面部肌肉抽动,但抽势较轻,经中、西药治疗病情有所缓解。近半年因工作较忙,精神紧张,而病情加重,每天面部肌肉抽搐次数无法计数,尤其在劳累、情绪激动、受寒等情况下,其面肌抽搐不止,再用中西药多方治疗,无法控制,病人非常痛苦,经人介绍前来我科求治。查其精神不振,右眼及右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阵发性加重,面肌抽搐时口角向右侧歪斜,饮食尚可,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脉细稍弦。诊为面肌痉挛,取患侧风池、四白、地仓、合谷,每日1次,按上法操作。经一疗程针治后,症状基本消失,令其休息。在休息期间因受寒病又反复,继针5次症状消失。为巩固疗效,改为隔日针治1次。前后共针3个疗程,其病痊愈。随访半年余,面肌痉挛未再出现。
4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