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如何做好护理

时间 : 2015-12-21 16:51:02 来源:放心医苑网

[摘要]

急性肾炎迁延不愈所致。有的病人过去有急性肾炎史,症状已消失多年,误认为已经痊愈,其实炎症仍继续缓慢进行,经若干年后,症状又复出现,而成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一定要做好护理工作。  (一)休息与活动  1、保证充分休息和睡眠,并应有

急性肾炎迁延不愈所致。有的病人过去有急性肾炎史,症状已消失多年,误认为已经痊愈,其实炎症仍继续缓慢进行,经若干年后,症状又复出现,而成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一定要做好护理工作。

(一)休息与活动

1、保证充分休息和睡眠,并应有适度的活动。

重疾险2、对有明显水肿、大量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或合并感染、心力衰竭、肾衰竭、急性发作期病人,应限制活动,卧床休息,以利于增加肾血流量和尿量,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病情减轻后可适当增加活动量,但应避免劳累。

(二)饮食护理

1、一般情况下不必限制饮食,若肾功能减退应给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0.6~0.8g/(kg·d),其中50%以上为优质蛋白。限盐3~4g/d。低蛋白饮食时,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饮食热量中的比例,以满足机体生理代谢所需要的热量,避免发生负氮平衡。控制磷的摄入。

2、同时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及锌,因锌有刺激食欲的作用。

(三)皮肤护理

1、水肿病人长期卧床应防止压疮,每2h翻身1次,避免局部长期受压。

2、协助翻身时防止拖、拉、推等动作,避免造成皮肤破损。

3、用50%乙醇按摩受压部位,或用温水毛巾湿敷体表水肿部位。

4、尽量减少各种注射和穿刺。

(四)心理护理

慢性肾炎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护士应关心体贴病人,鼓励其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战胜疾病。

(五)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因高血压可加剧肾功能的恶化。

2、准确记录24h出入液量,监测尿量、体重和腹围,观察水肿的消长情况。

3、注意病人有无胸闷、气急、及腹胀等胸、腹腔积液的征象。

4、监测病人尿量及肾功能变化,及时发现肾衰竭。

(六)常用药物

1、控制高血压和保护肾功能:

(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开搏通12.5-25mg,1-2次/d;依那普利10mg,1次/d;洛丁新10mg,1次/d;雅士达4mg,1次/d。

(2)钙离子拮抗剂:络和喜5~10mg,1-2次/d;拜心通30-60mg,1次/d;佩尔地平40mg,1-2次/d;尼群地平20mg,1-2次/d。

(3)?-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12.5-25mg,2-3次/d。

(4)α-受体阻滞剂:哌拉唑嗪1-2mg,1-2次/d。

(5)利尿剂:对有明显水钠潴留或使用ACEI者可加用利尿剂,以加强降压效果。如呋塞米40mgiv/d,双氢克尿噻50mg2-3次/d。

2、血小板解聚药

大剂量双嘧达莫(300-400mg/d),小剂量阿司匹林(40-300mg/d)对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有一定疗效。

(七)药物副作用观察

1、使用利尿剂应注意有无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高凝状态的出现和加重高脂血症。

2、服用降压药时应严格按规定剂量,并防止直立性低血压,尤以α-受体阻滞剂哌拉唑嗪为着,应以小剂量逐步增加致治疗量。

3、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应防止高血钾,观察有无持续性干咳,如有应及时提醒医师换药。

4、用血小板解聚药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监测出凝血时间等。

5、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应注意观察有无继发感染、上消化道出血、水钠潴留、血压升高、肝功能损害、骨质疏松等。

定期门诊随访,讲明定期复查的必要性。让病人了解病情变化的特点,如出现水肿或水肿加重、血压增高、血尿等时及时就诊。

(责任编辑:jbwq)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慢性肾小球肾炎如...”相似的文章

更多>>

肾炎疾病

(1)尿常规检查。 (2)血常规检查。 急性肾炎可有轻微贫血,血色素一般不低于10克/100毫升,白血球一般正常。但链球菌感染早期或合并细菌感染期白血球可增多,中性分类升高。血沉增快,可达30-60毫米/小时。 (3)肾功...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