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名][概述]中医西医巨幼细胞
贫血是指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其他原因引起dna合成障碍所致的一类贫血。[病因]中医1饮食欠缺人体各种营养全赖饮食摄入,或因摄入量不足营养缺乏,如因生活贫困饮食低劣者所致;或因需要量增加而致营养相对缺乏,如孕妇和婴幼儿之病。中医认为;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之气。只有饮食充足,五脏之气才旺盛,食量不足则“谷虚气虚”。气之与血,异名同类,总由水谷精微所化。若饥不得食,渴不得饮,气血生化乏源必致血虚,气血两虚,内不能养五脏,外不能御邪固表,以致引起多种病症。2饮食偏颇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需从多种饮食中摄取,如偏食、素食、挑食则不能从饮食中得到多种营养,久之必致疾病。所以中医强调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荣为充,以补精益气。故偏食、素食、挑食则可造成饮食单一,皆会造成“谷虚气虚”。引起气血亏虚,致发本病。3脾胃虚弱脾胃是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又能统摄血液行于脉中。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两者一脏一腑,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是升清降浊的枢纽,两者把水谷精微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人体赖以生存之根本。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司,受纳无权,故而发生多种疾病。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食且不化。脾病则面色萎黄。生成血液的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化生之水谷精微,正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而致血虚。西医1摄入不足维生素b12在肉类中多,叶酸在肉类和新鲜绿叶蔬菜中多,少吃肉类和蔬菜,即可致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此类患者多见于素食者、偏食者及婴儿喂养不良和食物烹调不当者。2吸收不良胃部疾病、小肠疾患、内因子缺乏。胃及回肠切除主要影响维生素b12吸收,小肠吸收不良以叶酸缺乏为主。阔节裂头绦虫的寄生及某些细菌繁殖可夺取维生素b12而致缺乏,也见于维生素b12拮抗剂如新霉素、秋水仙碱、对氨基水杨酸、乙醇等的应用者。3利用障碍tcⅱ缺乏或存在异常的维生素b12结合蛋白,可影响维生素b12的转运和利用。叶酸对抗药物如氨基喋呤、氨甲喋呤、三甲氧苄、乙胺嘧啶等能影响细胞摄取叶酸和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此外,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扑痫酮等长期服用亦能抑制叶酸的吸收利用。4需要量增加①生长期的婴儿和儿童。②妊娠。⑦某些疾病如
恶性肿瘤、白血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溶血性贫血、感染等均可使需要量大为增加,如供应和摄入不足亦可导致缺乏。[症状]1贫血症状一般起病缓慢,初期可无症状,随着贫血的加重其症状逐渐明显且加重,其表现为:疲乏无力,心悸
气短,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2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腹泻腹胀及其他消化不良症状。病情严重者可有舌灼痛,味觉异常。3其他症状血小板少者可有出血,白细胞减少者可有感染发烧。b12缺乏者可有周围神经炎及其他神经系症状。婴幼儿患者可有
发育迟缓、嗜睡、哭声低弱似羊叫,反应迟钝,手足震颤等。[检查]1血常规、血小板、血型。2红细胞形态、红细胞平均直径、mcv、mchc。3骨髓象。4根据需要检查胃液分析、胃肠x线钡餐透视、肝功能、维生素b12及叶酸定量。[诊断]中医西医1具有慢性贫血症状,如乏力、疲倦、头晕、颜面苍白等。2消化道症状,如舌痛、舌面光滑、舌乳头萎缩、食后腹胀、腹泻或便秘。3部分病人可见神经系统症状,如四肢麻木,软弱无力,共济失调,深部知觉减退,babinski征阳性等。这些症状见于维生素b12缺乏或恶性贫血。4血象贫血属大细胞、正色素型。mcv增高,mchc正常。血片以大红细胞较多见。多染性及嗜碱性点彩细跑增多、可见有核红细胞及howell-jolly小体。白细胞及血小板可轻度减少,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5骨髓象增生i级,粒比红下降,红系细胞呈现明显巨幼细胞型,有丝分裂增多。粒系细胞可见巨型带状核、晚幼粒细胞。6有条件检查血清叶酸或维生素b12定量,常降低。[治疗]中医西医治疗原则为消除或纠正致病原因,补充足够所缺乏的维生素b12及叶酸。1消除或纠正致病因素,如偏食,妊娠等。2应用维生素b12或叶酸等药物。3除重度贫血外,可不必输血。给予高蛋白饮食,也可并用各种维生素及铁制剂。[预后]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