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15-12-09 16:15:07 来源:放心医苑网
原发嗜酸粒细胞白血病(eosinophilicleukemia,eol)较少,同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不同,是一种明确的疾病,最早于1912年报道。 1961年bentley等首次提出eol的诊断标准: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显著增高,病程中骨髓
原发嗜酸粒细胞白血病(eosinophilicleukemia,eol)较少,同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不同,是一种明确的疾病,最早于1912年报道。
1961年bentley等首次提出eol的诊断标准: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显著增高,病程中骨髓和(或)外周血原始粒细胞高于正常。
将eol分为两组:①起病时外周血和(或)骨髓原始粒细胞增高的eol;②呈急性或慢性病程的成熟嗜酸粒细胞性eol。
两组病人在病程中骨髓和(或)外周血中原始粒细胞须高于5%。1969年benvenisti等提出了新的eol诊断标准:肝、脾、淋巴结肿大,显著的嗜酸粒细胞持续增高,常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并除外其他原因(如过敏、寄生虫、胶原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其他恶性病等)所致的嗜酸粒细胞增多。
将eol按形态学分为3种类型:
①原始细胞驯(急性):外周[0l和(或)骨髓中有大量的原始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
②幼稚细胞型:病程中外周血除显着嗜酸粒细胞增高外,尚有幼稚嗜酸和(或)中性粒细胞;
③成熟细胞型:外周血仅有成熟嗜酸粒细胞。
(责任编辑:jbwq)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