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15-11-26 14:17:11 来源:放心医苑网
鼻出血即鼻中出血,临床特征为血从鼻孔而出,可见一侧或双侧。大多数出血前没有特殊感觉,是中医血证中最常见的一种。多反复发作,时发时止,缠绵不愈。大多数出血量较少,多能自止。极个别患者出血量较大。现代医学需做鼻腔填塞或激光治疗。中医认为鼻出血多
鼻出血即鼻中出血,临床特征为血从鼻孔而出,可见一侧或双侧。大多数出血前没有特殊感觉,是中医血证中最常见的一种。多反复发作,时发时止,缠绵不愈。大多数出血量较少,多能自止。极个别患者出血量较大。现代医学需做鼻腔填塞或激光治疗。中医认为鼻出血多为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以肺热、胃热、肝火为常见,另有少数患儿可由正气亏虚血失统摄引起、总结起来,可归纳为肺胃热盛,脾不统血,阴虚火旺三型,根据笔者临床经验,主要讲述肺胃热盛、脾不统血两型的中医治疗。
1肺胃热盛型
1.1症状
口鼻干燥、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口渴欲饮、苔黄、脉滑数有力、血色鲜红,病程一般较短。
1.2治则
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1.3方药
黄芩10g、黄连5g、栀子5g、淡竹叶5g、白茅根15g、藕节15g、生地黄10g、牛膝8g、仙鹤草15g、生甘草5g。便秘甚者加大黄通腑泻热。口渴欲饮阴伤较甚加玉竹、石斛养胃生津。血不止者,加三七面或云南白药冲服。
1.4方解
此方中黄芩苦寒清热,主清肺及大肠之火热,使热清火平,其血自宁,黄连大苦大寒,擅长清泻胃火,二药合用清肺热、泻胃火,为方中君药,栀子其性苦寒,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缓缓下行,擅长清中焦之火,与竹叶清上焦之热助君药以泻肺胃实火,为方中臣药。以上苦寒之品同用,恐有伤阴耗血之弊,故用生地黄养血益阴、凉血清热,祛邪而不伤正气,是为佐药。白茅根清热凉血,藕节、仙鹤草收敛止血,牛膝引血下行,亦为方中佐药。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效。
1.5典型病例
患者,男,7岁,连续2年都是暑期鼻出血,间断发作2周,每周1~2次,伴面色红赤、口鼻干燥,夜寐不安、大便秘结,数日一行,小便黄、舌尖红、苔黄厚、脉滑数,辨证为肺胃热盛,治宜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用药:黄芩10g、黄连5g、炒栀子3g、竹叶5g、白茅根15g、藕节15g、生地黄10g、牛膝8g、仙鹤草15g、熟大黄5g、生甘草5g。
患儿服药5剂,每日大便1次,仍稍秘结,遂去熟大黄,改大黄3g(后下),大便泻下,服完3剂后,大便3次,量多、味臭。患儿自觉周身舒适,服药后未见鼻出血。去掉大黄继续连服7剂,未见鼻出血,诸证皆消,可停药。嘱咐患儿尽量在饮食方面注意,特别是暑期禁食辛辣厚味之品,宜食清淡、含维生素、纤维素丰富之品。以后1年未出鼻血。此类患儿临床较为多见。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有余便是火,由于小儿不注意饮食,遇到喜爱食品易贪食,导致大量食物积滞胃肠,郁而化火,火热炎上,灼伤血络而见鼻出血;再次小儿容易外感时邪,入于肺卫与胃热相结合,亦可使火热上雍鼻窍,热迫血行,溢于脉外而见鼻出血。因此,本型为实证,热证治疗时必然采用清热泻火为大法,佐以凉血止血。用药时注意通腑热药的应用,注患儿初用熟大黄服5剂后大便虽下但仍干,故改用生大黄,结果大便一日3次,且量多,使热随腑气下通而去,因而鼻血再未出现。
(责任编辑:jbwq)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