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15-11-24 16:07:07 来源:放心医苑网
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 (一)蛋白疫苗 蛋白疫苗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治疗性疫苗,其主要原理是将乙型肝炎病毒(hbv)衣壳蛋白(如pres1,pres2,s)或核心抗原(hbcag)进行一定的修饰后接种给患者。由于hbv衣壳蛋白和核心抗原均具
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
(一)蛋白疫苗
蛋白疫苗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治疗性疫苗,其主要原理是将乙型肝炎病毒(hbv)衣壳蛋白(如pres1,pres2,s)或核心抗原(hbcag)进行一定的修饰后接种给患者。由于hbv衣壳蛋白和核心抗原均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因此会诱发较强的特异性细胞免疫。目前研究较多的有亚单位疫苗、抗原抗体复合物疫苗和基于表位的疫苗。
pol等采用pres2/s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治疗6个月后,疫苗组和对照组血清hbvdna阴转率分别为15%和2.7%。值得注意的是,治疗前血清hbvdna大于200mg/l的患者,疫苗组和对照组血清hbvdna阴转率分别为16.7%和0%。在治疗第6~12个月之间,疫苗组血清hbvdna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但是,在治疗12个月后,疫苗组和对照组血清hbvdna阴转率、hbeag/抗hbe转换率无统计学差异。
hbv核心抗原具有相当强的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在慢性hbv感染过程中,hbeag是唯一能引发显著免疫反应的抗原,将核心蛋白与pres1的优势表位连接,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疫苗。chen等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pres1抗原蛋白的第3~55位氨基酸连接在截短的hbcag羧基端,制成一种被称为“hbvcs1”的重组抗原,对小鼠进行免疫后测定其抗体滴度,发现小鼠体内产生了强烈的抗-hbc免疫应答和中等程度的抗pres1免疫应答,表明pres1的融合并不影响hbcag的抗原性和免疫性,提示hbvcs1可能有作为乙型肝炎的治疗性疫苗的潜力。
wen等将hbsag和抗-hbs抗体连接起来,组成了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单独使用hbsag相比,抗原-抗体复合物显著增加了免疫的效率。其机制可能是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fc段与抗原提呈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加速其对抗原的加工和提呈,同时促进thl型细胞因子ifn-γ的分泌,进而诱发更为强烈的细胞免疫应答。他们用抗原-抗体复合物治疗了l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6个月后,血清hbvdna和hbea转阴率分别为64.3%和42.9%。wen等进一步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yeast-derivedhepatitisbsurfaceantigen-antibodyimmunogeniccomplex,yic)制成疫苗进行临床试验,第一阶段有22名志愿者分3组分别注射yic30μg、60μg、90μg,第二阶段有9名志愿者分6次注射yic90μg,结果,所有受试者对yic均可耐受,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测均未发现异常,同时产生了最高达1000miu/l的抗-hbs并伴有血清ifn-γ和il-2水平升高,而血清il-4、il-6、il-l0和tnf-α没有显著升高。提示yic不仅有很强诱导产生抗-hbs的能力,而且有很好的安全性。最近的ⅱ期临床试验比较了yic30μg、60μg和铝佐剂,每4周一次,疗程24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初步疗效。结果,疗程结束时,yic30μg组、60μg组和铝佐剂组hbeag血清转换率相近,没有统计学差异;但疗程结束后随访24周末,yic60μg组和铝佐剂组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21.8%(17/78)和9%(7/78),95%可信限1.5%~24.1%,有统计学差异。yic30μg组、60μg组和铝佐剂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近,分别为5.1%、3.6%和5.0%。
基于抗原并非直接刺激淋巴细胞,而是经由抗原提呈细胞加工成为抗原表位后呈递给淋巴细胞,进而激活淋巴细胞的原理,heathcote等制成一种脂蛋白疫苗。脂蛋白疫苗的组成包括hbcag的优势ctl表位18~27位氨基酸肽链和能被cd4th细胞识别的破伤风类毒素830~843位氨基酸肽链以及2个棕榈酸分子。动物实验证明,脂蛋白疫苗能有效地诱发特异性抗-hbc细胞毒应答。有1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脂蛋白疫苗治疗并未观察到有毒副作用,但其产生的细胞毒反应只有实验动物的1/10,而且对血清hbvdna阴转率、hbeag/抗hbe转换比率没有显著影响。
(二)基因疫苗
研究指出,某些细胞因子如il-2、il-12、ifn-γ能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水平降低。在dna疫苗中引入细胞因子佐剂,可增强免疫反应并改变t细胞应答的方向,引导其向th1的方向发展。yang等设计了一种包含大部分hbv抗原(hbsag,pres1/s2,hbeag,hbcag)及il-12基因的dna疫苗,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了1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酶联免疫印迹显示,它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分泌ifn-γ的t细胞反应,并使50%患者血清hbvdna降低至不可检测水平,而且不伴有血清丙氨酸转移酶的升高。
mancini等用编码pres2/s蛋白的重组质粒接种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结果,有2例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发生了抗原特异性的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并且抗-hbv特异性的分泌ifn-γ的t细胞数目大幅度提高;有5例患者血清hbvdna水平出现了暂时性下降。他们随后设计了临床i期试验来评价表达hbsag和pres2/s的dna疫苗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10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了dna疫苗治疗。结果,经3次疫苗注射后,所有患者耐受性良好,全部患者产生了抗-hbs特异性t细胞,50%的患者产生了抗-pres2特异性t细胞。
(三)细胞疫苗
荷载hbv相关抗原的dc可能有效打破免疫耐受,恢复细胞免疫应答和清除hbv。akbar等将小鼠脾脏dc在体外扩增后荷载hbsag,制备dc疫苗;用该疫苗治疗hbv转基因小鼠,结果发现,注射2次dc疫苗就能清除hbv转基因小鼠循环hbsag,并产生抗-hbs。
miller等采用鸭胚胎成纤维细胞(primaryduckembryonicfibroblasts,pdef),经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dhbcag)的dna质粒转染,制备了一种全细胞疫苗,可持续表达dhbcag。研究指出,pdef–dhbcag全细胞疫苗对dhbv的感染没有预防作用,但对dhbv感染后的持续化有预防作用;说明接种pdef–dhbcag全细胞疫苗能激发有效的免疫应答并导致dhbv感染的快速清除。
(责任编辑:jbwq)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