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功血

功血如何调理身体 正确饮食?

时间 : 2015-09-08 09:40:24 来源:久久健康网

[摘要]

你知道什么叫功血吗?功血如何饮食吗?功血病发后对女性的影响很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系指由于HPOU轴功能失调,而非为生殖道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以月经失调为特征的异常性子宫出血。


  女性功血如何预防好呢?

  女性想要预防功血,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饮食方面

  加强膳食调节,增加富含蛋白质、铁与维生素的食物,如肉、蛋、奶与新鲜蔬菜、水果等。合理膳食既有利于改善机体代谢,增强体质;又有利于增强血红蛋白含量,减轻贫血程度。

  2、生活方面

  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做到有张有弛,避免过度劳累。

  3、天气方面

  注意随着天气变化加减衣服、被褥,避免过冷过热引起机体内分泌紊乱而致经期延长,出血增多。

  4、卫生方面

  除了要预防全身疾病的发生外,预防功血还必须注意经期卫生。每日要清洗会阴部1~2次,并勤换月经垫及内裤;

  5、心理方面

  注意情绪调节,避免过度紧张与精神刺激。特别是青春期少女,父母们不仅要关注女孩的学习状况与膳食状况,还要重视女孩的情绪变化,与其多沟通,了解其内心世界变化,帮助其释放不良情绪,以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精神心理状态,避免情绪上的大起大落。

  功血如何饮食调理?

  1、墨鱼炖乌鸡

  制作:墨鱼250克,甲鱼1只,乌骨鸡1只。将墨鱼去骨,甲鱼去爪、内脏等,用开水烫后去黑衣,乌骨鸡去毛、内脏后洗净一起入锅,加适量水,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炖1小时至烂熟,加食盐调味。

  用法:佐餐随量食用。

  功效:滋阴养血,化瘀调经。

  2、归地烧羊肉

  制作:羊肉500克,当归15克,生地15克,干姜10克。将羊肉切块,放入砂锅内,加当归、生地、干姜、酱油、糖、料酒等,用文火烧至羊肉熟透。

  用法:佐餐分次食用。

  功效:温肾固冲,调经止血。

  3、益母草煮蛋

  制作:益母草60克,鸡蛋2个。益母草与鸡蛋同煮至熟,蛋去壳,再煮片刻。

  用法:每日1剂,分2次吃蛋饮汤。

  功效:活血调经。

  4、桂圆莲子粥

  制作:桂圆肉20克,莲子肉15克,红枣6个,糯米30克。红枣去核,与糯米、桂圆肉、莲子肉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改用文火熬煮至熟烂,加糖调味。

  用法:每日1剂,可经常食用。

  功效:健脾益气,养血止血。

  5、玉米须炖瘦肉

  玉米须炖瘦肉适用于血热型。取玉米须30克,瘦肉120克,精盐适量,味精少许。将瘦肉切块,与玉米须一起放入陶罐内,加水500毫升,上蒸笼加盖清蒸至肉熟,加精盐、味精、趁热服用。玉米须有凉血止血的作用,民间常用来治“红崩”,瘦肉能补血,两者配合,故治血热型“功血”疗效显著。

  6、乌贼骨炖鸡

  乌贼骨炖鸡适用于血虚型。取乌贼骨30克,当归30克,鸡肉100克,精盐、味精适量。把鸡肉切丁,当归切片,乌贼骨打碎,装入陶罐内加清水500毫升,精盐适量,上蒸笼蒸熟,每日一次。一般3~5次可见效。乌贼骨有收敛止血的作用,当归和鸡肉都是补血佳品,所以对血虚型“功血”颇具疗效。

  7、益母草炒荠菜

  益母草炒荠菜适用于瘀血型。取鲜益母草30克,鲜荠菜30克,菜油30克。将鲜益母草、鲜荠菜洗净切断。把铁锅放在旺火上倒入菜油烧热,放入鲜益母草、鲜荠菜炒熟即可食用。一天两次,服至血止。益母草有活血、破血、调经的作用。而荠菜含荠菜酸,能缩短出血、凝血时间,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故对瘀血型“功血”特别有效。

总结:正常月经周期是一种生物钟现象受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及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使女性生殖生理、生殖内分泌功能遵循严格的生物节律,即出现明显的昼夜节律、月节律和季节律等。为此很多女性都想知道女性功血如何预防好呢?

关键词: 功血 饮食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功血如何调理身体...”相似的文章

更多>>

功血疾病

(一)诊断性刮宫:欲监测排卵应于月经前1~2天或行经头6小时内诊刮,欲确定功血类型,则应于行经第五天后诊刮,诊刮兼有诊疗双重意义,故必须彻底全面,尤应注意两侧宫角部,刮出物全部送检,除未婚少女外,诊刮是功血...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