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皮肤过敏

冬季皮肤过敏高发调查报告

时间 : 2010-01-25 09:09:13 来源:39健康网

[摘要]

本次调查显示,接受调查人群中有44.08%的人认为自己的过敏症状是经常发作,甚至有13.99%的人认为自己过敏症状是长期性发作。的确,由于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改变,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化学品滥用及辐射问题等。

  夏天不能晒,秋冬不能吹风,一晒太阳就成“关公脸”,一吹冷风就干燥脱屑,一年四季红斑、丘疹不断,痘痘更是生命力旺盛;看到好吃的食物不能碰,要与美味海鲜保持距离,美丽的花儿总是让自己流涕浑身痒;别人常用的药物用到自己身上却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反应;更让人烦恼的是,在特殊时期,竟然对卫生巾过敏,对安全套过敏,对对方体液过敏……!日常生活中,不少人被过敏的问题困扰。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欢迎不欢迎,过敏总是突如其来,带给你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纠缠。

  专家表示,只要认识了过敏的发病原因,远离那些让你头痛的过敏源,就能大大的减少过敏的发生。可究竟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过敏,又有多少人知道如何正确的消除过敏呢?本次调查针对过敏原、过敏症状、药物、预防等方面进行,希望能让更多的人重视过敏问题。

  您的过敏症状发作频率如何?

  本次调查显示,接受调查人群中有44.08%的人认为自己的过敏症状是经常发作,甚至有13.99%的人认为自己过敏症状是长期性发作。的确,由于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改变,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化学品滥用及辐射问题等,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出现过敏症状,鼻子痒、皮肤痒、眼睛痒、气喘咳嗽等病例越来越多。同时,过敏性疾病是一个非常顽固的疾病,难治疗却容易复发,可以说,如果不注意,过敏会永远存在,伴随一生。

  您的过敏症状容易在哪个季节发作?

  在参与调查的总人数中,42.57%用户反映他们的过敏常在秋冬季发作,38.09%用户反映过敏发作无明显规律。过敏症状常在春季和夏季发作的人群比例分别是11.67%和7.67%。现在正是秋冬交替的季节,过敏疾病问题更应该受到重视。

  您发生过敏时,最主要的症状有哪些?

  对于过敏发作时的主要症状,其中皮肤症状明显的占了52.37%,达到了一半以上。其次是类似鼻炎症状,为29.07%、类似哮喘症状占了11.01%,胃肠道症状占4.01%,严重过敏症状,如休克占的比例较小,但也有一部分人群会出现严重过敏。

  常见的过敏症状有以下这些:呼吸系统出现鼻炎、气喘、咳嗽症状;眼睛瘙痒或红肿;皮肤出现风块疹、湿疹、血管水肿、红斑、瘙痒现象;消化系统则可能产生腹痛、恶心、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口咽部瘙痒有异物感等不适。过敏性休克是过敏反应造成的最严重后果,常常危及生命。

  秋冬季节是皮肤过敏的高发季,在这个季节,不仅树木萧条,人的肌肤也开始呈现“紧张状态”。可能你会发现自己的皮肤变得紧绷绷的,异常干燥,甚至出现脱皮、瘙痒、刺痛等症状。特别是很多人都喜欢到户外走走或者外出旅游,但是过敏体质者可能常常会“惹得一身麻烦”回来。过敏体质者在户外可能会出现虫咬皮炎或者是花粉过敏。因此,到了秋冬季,过敏体质的人更应该要做好皮肤日常护理。

  相关推荐:秋冬季节,许多女性常会发生皮肤过敏的现象,无论是使用化妆品还是吃食物,尤其是海鲜,都应当根据自己的机体状况和肤质特性加以选择

  您清楚自己对什么过敏吗?

  调查人群中,有27.91%的人仍然不清楚自己对什么过敏,对尘螨过敏的人群比例较高,占了15.75%,另外,有14.30%的人对食物过敏,湿气霉气和花粉过敏人群占了10.71%和10.15,药物、宠物过敏者也有相当一部分。生活中常见的过敏原有花粉、尘螨、柳絮、冷空气、宠物毛发等;有些人食用鱼、虾、蟹、蛋、奶等食物或饮酒、服用某些药物后可发生肠胃道过敏;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过敏原,比如室内装修、空调、汽车尾气,还有一些零食水果:葡萄干、芒果能引发过敏;还有性生活中女性分泌物让男性过敏、部分女性却对精液过敏、安全套过敏等。

  相关推荐:过敏反应在性生活中非常常见,它通常表现为女性阴道瘙痒,男性阴茎红肿、疼痒或灼痛,严重的还会导致溃疡。但很多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往往认为自己是患了某些疾病,而忽视了过敏这一原因

  过敏是一个难以彻底治愈的疾病,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自己的过敏症状,远离过敏原。

  过敏发作,您一般会采用哪种方法来改善或者治疗?

  调查人群中,在过敏发作的时候,有15.07%的人选择不处理,远离过敏原让它慢慢好;有25.55%的人选择了观察几天再做决定,另外,选择自己去药店买抗过敏要服用的人群占了33.28%,能马上去医院找医生进行治疗的人有26.09%。

  现在很多人患了小病,总喜欢自购药解决,而不会想到上医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治疗过敏疾病最常用外用药,外用药选择或使用不当,往往无效,甚至使病情加剧、恶化。建议在过敏治疗中一定要听从医嘱,不可随便多用或者少用药物,也不可自作主张地使用某种药物。治疗过程中如发现有新的变化,或者用药后有不良反应时,要及时与医生说明,更换其它药物。

  您常用什么药物治疗过敏?

  大部分人选择的过敏药有三个品牌,分别是:息斯敏22.70%、扑尔敏21.22%、开瑞坦17.30%,这三个品牌的抗过敏要占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抗过敏药物中,氯苯那敏(扑尔敏)是第一代抗组胺类药物的代表,虽然它们普遍具有疗效好、价格低的优势,但其不良反应也较为明显,服药后大多会出现困倦、乏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驾驶员、高空作业人员、操作机器的人以及学生,最好不用或少用这类药,以免发生意外或影响工作、学习。目前很多皮肤过敏患者对以阿司咪唑(息斯敏、开瑞坦)为代表的新一代抗组胺药物青睐有加,因为它比第一代抗组胺类药物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几乎不会出现困倦、头晕、粘膜干燥及瞳孔散大等问题,副作用也明显减少。但是,这一类药物大多价格偏高,普通百姓长期用药会有很大的负担。

  相关推荐:抗过敏药有处方药,也有非处方药。如果一时不想去或去不了医院,非处方药在各大药店都能方便地买到。可是一走进药店,你却纳闷了:这么多的药,有贵的,也有便宜的;有内服的,也有外用的;有片剂的,也有喷雾的……[详情请看>>>>抗过敏,用药对策告诉你

  当然,不同种类的抗过敏药有其自身的抗过敏机制和特性,治疗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比如,急性发作的过敏性疾病应选择起效快的抗过敏药,如异丙嗪。慢性、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疾病,因治疗时间相对较长,应选用无嗜睡作用,其他副作用也相对较小的药物,如氯雷他定、咪唑斯汀或地氯雷他定等。

  对当前使用的过敏药物是否满意?

  62.99%的人对目前使用的过敏药物不满意,满意率只有37.01%。在大家心目中,除了药效起效快之外,还认为抗过敏药物安全、无副作用是最重要的,特别是服后不要出现嗜睡情况,另外,还有人希望药效持续时间长、方便小孩或者成人服用等。

  相关推荐:抗过敏药物也有副作用,在治疗过程中抗过敏药物本身却可能导致过敏反应,有时甚至导致过敏性休克或死亡。现将临床观察到的产生此类治疗矛盾的病例简述如下,意在引起患者的重视

  您认为过敏是否会遗传?

  调查显示,54.19%的人认为过敏会遗传,而45.81%的人认为过敏不会遗传。

  研究发现,儿童过敏与遗传关系密切,在87%的过敏儿童。你可以发现到他们的父母、兄弟、叔伯或祖父母早已有了过敏鼻炎或气喘的症状。若父母双方皆有过敏现象,小孩子则75%会有过敏现象,若只有一方则为50%会过敏。现在医学研究结果显示过敏遗传,可能与某些淋巴抗原有关。另一方面,父母可能只有轻微过敏性鼻炎,而子女却可能有严重的气喘。

  平时您会采取什么措施以预防过敏发作?

  对于平时对过敏疾病的预防,30.42%的人表示未特别采取预防措施,31.88%的人通过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来预防,有21.59%的人选择改善饮食,加强锻炼,16.10%的人服用提高免疫力的药品或保健品。

  对付过敏,预防是重于治疗的。最有效的治疗是远离过敏原,另外,建议从注意生活起居、饮食调理得当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做起。只要注意生活小细节,便可以远离过敏的侵袭。
(实习编辑:HF)

   更多皮肤过敏精彩内容:

        一些果蔬涂抹后容易导致皮肤过敏   

        皮肤过敏尽量远离激素软膏   

        皮肤过敏搔抓和热水烫  

        食品添加剂也可诱发皮肤过敏   

        太阳还可引起皮肤过敏?  

        温馨提示:

        关注皮肤过敏,等于关注自身健康。久久健康网的皮肤过敏栏目带您全面了解皮肤过敏。浏览更多皮肤过敏精彩文章,请点击返回皮肤过敏栏目。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冬季皮肤过敏高发...”相似的文章

更多>>

皮肤过敏疾病

1、全身或局部皮疹 ,可能会伴有红肿干屑,水泡,或病灶结痂及渗出液化等症状;这些病灶的形状与大小各有不同,其他皮肤过敏症状还包括包括发痒,打喷嚏,流鼻水,泪眼,皮疹,气道阻塞,或如荨麻疹等皮肤症状。 2、...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