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9 01:23:24 来源:informationtimes.dayoo.com
news.dayoo.com 2005年12月07日14:52 来源:信息时报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的鼻咽癌病例约80%在中国。中国专家粗略统计:中国的鼻咽癌病例约80%在华南六省,这之中又以广东为最,故又称“广东瘤” 鼻咽癌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但在其他国家较少,发病率多在1/10万以下,而在我国则是一种常见的癌瘤,其中又以广东省的发病率最高,故有“广东瘤”之称,可见其独特的地理分布特点。值得注意的是,侨居各地的中国人(其中,大多来自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鼻咽癌发病率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广东鼻咽癌死亡率居全国前五 据了解,国内鼻咽癌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以广东的肇庆、佛山、广州地区和广西梧州地区互相连成一片,为世界上鼻咽癌最高发的地区,其周围地区发病率逐渐降低。 根据我国29个省区市的肿瘤死亡调查结果,鼻咽癌死亡率全国平均1.88/10万,男性为2.49/10万,女性为1.27/10万。除福建省外,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区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在全国各省区市中都是偏低的,男性列在第23位以后,女性列在第21位以后,而鼻咽癌的死亡率男、女性均列于前5位。 鼻咽癌以男性居多,大约为女性的两倍,可发生于各种年龄,国内报道最小3岁,最大90岁。全国调查年龄死亡率曲线显示,20岁开始明显上升,50岁以后持续稳定。广州市调查,30~50岁组发病率占76.62%,显示在高发区中,中壮年病例较为多见。 操广州方言人群最为高发 在广东省高发区内,鼻咽癌明显高发于操广州方言的人群(如肇庆、佛山和广州市),而以闽南方言为主的汕头地区和以客家方言为主的梅县地区则明显降低,高低相差1倍以上。湛江、海南、惠阳、韶关等地区是以广州方言与闽南方言或客家方言交叉的地区,其鼻咽癌死亡率则介于上述高低发区之间。广东省的调查还发现,水上居民(旧称“客家”)的鼻咽癌死亡率达22.36%,他们也是操广州方言。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四会市的鼻咽癌死亡率男性为20.42/10万,女性为8.55/10万,不仅居全国鼻咽癌死亡率之冠,而且在1970~1986年的17年间,始终占各种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一或第二位,平均每3~5个恶性肿瘤死亡者中,即有一人死于鼻咽癌,为国内外所罕见。 鼻咽癌约一成具有家族史 广东省进行的多次病例对照调查研究的结果均发现:鼻咽癌病者约8%~10%具有家族癌史,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家族成员中所患的癌又主要是鼻咽癌,发生其他癌的较少。同时,在亲属中的癌患者又主要在父母与亲兄弟姐妹中,占76.3%,其中56.3%为鼻咽癌,夫妻同患鼻咽癌的十分罕见。在多年的观察中,高癌家族时有发现,其中最突出的是:1973年一个家族两代49人中已出现鼻咽癌9例,乳腺癌1例;随访至今,四代109人中鼻咽癌已增至15例,肝癌3例,乳腺癌仍为1例,其他种类的癌尚未发现。 此外,孪生者同时或先后发生鼻咽癌的现象也有报道:湖南、广东、以色列各1对,香港2对。 广东移民发病率高于当地居民 在移民调查中,也发现鼻咽癌的人群易感现象比较突出:如国内移民,据中山医科大学等对定居广州东山区5年以上的非广州籍居民(109919人年)和定居上海市虹口区30~40年的广东籍居民(192239人年)的调查,发现前者比广东居民的鼻咽癌死亡率低,前者为3.46,后者为10.90,统计学上有明显意义。 国外移民调查显示,在日本,华裔男性鼻咽癌粗发病率为14.04/10万,日本男性仅为0.3/10万。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1956~1962年移居去的15岁以上的中国人,男性鼻咽癌死亡率为15.4/10万,而当地美国白人仅为0.57/10万。在美国已观察到第二代华人鼻咽癌发生的危险性有所下降,但仍较当地居民明显增高。 鼻咽癌死亡率 全国 广东四会 平均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1.88/10万 2.49/10万 1.27/10万 20.42/10万 8.55/10万 相关链接 鼻咽癌致病 因素相对稳定 近年来,许多国家的癌症发病率越来越高,如德、美、日等国,其癌症总死亡率大多数已达300/10万。我国70年代肿瘤死亡率还在100/10万以下,而80年代则成倍增加。 但是,鼻咽癌不论在西方的低发国家,还是在高发的广东四会、中山和香港,近20年内都没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这一现象提示:鼻咽癌的致病因素是相对稳定地存在于自然界内的。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鼻咽癌的流行特征为: ●鼻咽癌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区性,但在高发区内分布较均匀,没有突出的高发点。 ●鼻咽癌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 ●我国鼻咽癌病例的发病年龄高峰,开始出现于20~30岁组,较其他癌瘤为早,提示可能生命早期即已受致癌因素的作用。●广州方言区的居民对鼻咽癌似有较高的易感性,尽管他们移居他乡多年,这种现象依然存在。 ●根据鼻咽癌发病和死亡动态的长期观察,提示其致病因素是比较稳定地长期存在的。
(编辑:)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