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9 16:01:34 来源:www.clinixoft.com
多由磺胺类、巴比妥类、抗癫痈药(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解热镇痛类、抗生素等药引起。此型药疹多是长期用药后发生,首次发病者潜伏期约20日左右。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drug-inducedexfolialivedermatitis是一种严重型药疹。多由磺胺类、巴比妥类、抗癫痈药(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解热镇痛类、抗生素等药引起。此型药疹多是长期用药后发生,首次发病者潜伏期约20日左右。有的病例是在麻疹样、猩红热样或湿疹型药疹的基础上,继续用药或治疗不当所致。身衰竭、感染、肝肾功能损害等。吴笑春:《药源性疾病诊治手册》剥脱性皮炎约有一半原因不明,其余一半中,约有半数为药物变态反应所致。常见的致敏药物有别嘌呤醇、氨茶碱、卡马西平、氨苯砜、碘化物、苯巴比妥、吩噻嗪类、苯妥英钠、磺胺类、青霉素、四环素类等。可突然发生,常有高热。部分病人的皱褶部位可出现水疱糜烂,渗液及结痂,有痒感及灼热感。2-3周左右全身开始脱屑,手足部脱屑如手套或袜状,躯干部可呈落叶状,可持续1月或更久。头发及指(趾)甲均可脱落。口唇和口腔粘膜潮红肿胀,或发生水疱和糜烂结痂,影响进食。眼结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畏光。全身浅表淋巴结常肿大。常伴有肝、肾损害(肝肿大或有黄疸及蛋白尿)、支气管肺炎及严重的皮肤化脓感染,甚至败血症。少数病人可发生脱水,衰竭及昏迷。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五版》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为重型药疹之一。皮损初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逐渐加重,融合成全身弥漫性潮红、肿胀、尤以面部及手足为重,2一3周左右、皮肤红肿渐消退,全身出现大量鳞片状或落叶状脱屑,手足部则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头发、指(趾)甲可脱落(病愈可再生)。口唇和口腔粘膜红肿、或出现水庖、糜烂、疼痛而影响进食。眼结膜充血、水肿、畏光、分泌物增多,重时可发生角膜溃疡。全身浅表淋巴结常肿大,可伴有支气管肺炎、药物性肝炎。该型药疹病程较长,如未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及积极治疗,严重者常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吴笑春:《药源性疾病诊治手册》较少见,但病情一般严重。此病多在长期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初发病变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也可为斑丘疹。皮疹迅速融合成片,常伴发热、器官衰竭。皮疹多由面部开始,迅速发展至全身。表现为弥漫性红斑和水肿,尤以面部、手足为著。在颈下、腋窝等皮肤皱褶部位,可出现水泡、糜烂、渗液和结痂。随之皮肤剥脱,剥脱成鳞屑状或落叶状,手、足部常呈手套状或袜套状剥脱,重者连毛发、指(趾)甲一起脱落。除皮肤病之外,全身淋巴结常肿大,肝、肾受损,可出现黄疸、蛋白尿等。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也可脱落,导致呕血和呼吸道阻塞。皮肤渗液糜烂过程中极易并发感染,并可并发内脏病变。迁延日久,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死亡原因多为全身衰竭、感染、肝肾功能损害等。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五版》外周血白细胞可显著增高或降低,甚至出现粒细胞缺乏。有些病人的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1.王坤山:《中西医临床皮肤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P1982.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P1003.吴笑春:《药源性疾病诊治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P515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