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诊断Barrett食管33例临床分析日期:2006-11-22 来源:咸宁学院学报 点击:1556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粘膜在修复过程中,食管贲门交界处齿状线2cm以上的上皮细胞被胃内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关键字:内镜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粘膜在修复过程中,食管贲门交界处齿状线2cm以上的上皮细胞被胃内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是长期慢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严重并发症。由于本病与食管腺癌的关系密切而作为癌前病变引起高度关注,其腺癌发生率较正常成人高30~50倍。
1.资料与方法
33例BE患者中,男22例,女11例,年龄30~66岁,平均48岁,大于50岁者28例,占84.8%,病程0.5~5年。主要症状为返酸、返食、返胃、嗳气、上腹部隐痛、胸骨后灼热痛,餐后或卧位时症状明显加重。其中返酸20例,烧心感25例,胸骨后灼热痛22例,剑突下疼痛12例,返胃、嗳气12例,吞咽困难5例,呕咖啡色液体伴
黑便5例。
33例BE患者均使用PENTAXEPM3000内窥镜检,并在疑为BE上皮部位取活检3~5块,送病理检查。
2.结果
Barrett食管的内镜下表现为,均匀粉红带灰白的食管粘膜,出现胃粘膜的橘红色,长度达到或超过3cm,本组病例按Herlihy标准,分为环型、岛型和舌型。其中环型22例,岛型8例,舌型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食管下段或中段粘膜
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有16例粘膜呈结节样增生,5例伴有食管环形线,5例伴有
食管裂孔疝。
33例患者经病检证实,均有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的现象存在,以杯状细胞的出现为标志,发现其中特异型5例,胃底型11例,交界型17例,伴有不典型增生6例,未发现食管腺癌病变。在HE切片中,鳞状上皮不同程度增厚,细胞部分空泡变性,粘膜下水肿,大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粘膜内可见部分腺体似肠上皮化生。
3.讨论
BE的发生是由于长期
慢性胃炎――食管反流引起食管下段鳞状上皮损伤破坏,在其修复过程中,由胃粘膜柱状上皮或化生上皮所取代而形成的病理状态。BE病程较长,本身无特异性症状,多发生于老年人,常伴有长期的慢性食管反流及其并发症。如:上腹部隐痛、胸骨后急痛,并可因长期反复不愈的溃疡而出现
消化道出血,溃疡疤痕化后可引起食管狭窄而出现吞咽困难。
内镜下观察见BE上皮呈橘红色改变,可分为环型、岛型、舌型,常伴有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息肉、溃疡以及斑块样隆起及颗粒样增生。通常在食管胃粘膜交界(齿状线)2cm以上部位取活检,进行病检。内镜下可识别的食管柱状上皮经活检发现有特异肠上皮化生,并排除贲门肠化生,即可诊断为barrett食管。
Barrett食管经治疗部分可逆转,部分可长期存在并转化为食管癌,其进展过程为腺上皮化生――轻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早期癌――进展期癌。故应对Barrett食管患者每半年进行随访复查1次。对症状顽固,病变处有增生样改变,病理检查出现不典型增生,应视为危险信号而缩短随访时间。
加入MedChina网摘作者:王萍何小飞=评论=暂无评论...发表评论:发表人:内 容:验证码:6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