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8 15:10:14 来源:www.51test.net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辅导精华:白喉的概述 执业医师考试、医师考试报名时间、医师考试成绩查询、医师报名条件、考试大纲、试题答案、培训课程
1.流行病学:
①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不典型、轻症、鼻白喉以及皮肤白喉患者,在白喉传阎芯哂兄匾庖濉4撸嚎煞治指雌诖吆徒】荡摺"诖ネ揪叮褐饕煞赡荆嗫删婢摺⒁路⒂镁叩燃浣哟ィ蛘咄ü廴镜呐D毯褪澄镆鸨┓⒘餍校既豢删扑鸬钠し艋蝠つざ廴尽J质酰ㄈ绫馓冶菊┖螅纫赘腥颈静 "哿餍刑卣鳎菏澜绺鞯鼐斜静》⑸晕麓嗉却仙佟H昕捎蟹⒉。郧铩⒍统醮何嗉MǔI⒎伎尚纬闪餍谢虮┓"苋巳阂赘行裕喝巳憾园缀砥毡橐赘校酝50%为5岁以下小儿,后来以学龄儿童为多,但近年来发现患者大多为成年人。我国白喉已属少见。人体对白喉的免疫力,可做锡克(Schick)氏试验加以测定。阳性反应者,表示对白喉无免疫力。
2.病原学:
白喉杆菌具明显的多形性,呈杆状或稍弯曲,一端或两端稍肥大,两端常见异染颗粒,按细菌的形态生化特性、菌落及毒力的不同,白喉杆菌可分为重型、中间型和轻型,其出现的频率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均各异。白喉杆菌侵袭力较弱,但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为致病的主要因素。白喉杆菌产生外毒素与其所含有的溶解素生成的β-噬菌体有关,此噬菌体带有形成毒素的基因符号TOX+。在溶解期时,此种噬菌本的循环DNA整合进入宿主细菌的基因物质中去,结果宿主细胞可以有合成毒素多肽所需要的基因,已知进入溶解循环的噬菌体,破坏宿主细胞释放新的β-噬菌体。白喉杆菌中也有因为缺乏溶解素噬菌体因而不产生外毒素的。对此类白喉杆菌可以经过产生溶解力使之成为可以产生毒素,在自然界中也可有此类现象,但在西方还不多见。用Elek"s试验可以在体外检测白喉杆菌的毒力。假白喉杆菌和类白喉杆菌形态与白喉杆菌相似,存在于鼻咽部,但不产生外毒素,也无致病性,可进行毒力试验加以鉴别。白喉杆菌在衣服、床单上可生存数天至数周。能耐寒冷和干燥,在干燥的假膜中可生存3个月。易被消毒剂杀死,5%石炭酸或1:1000升汞各1分钟,煮沸1分钟或加热至60℃10分钟,都可灭菌。
3.病理改变:
白喉杆菌在易感者的上呼吸道(通常为咽部)黏膜表层组织内或体表皮肤内繁殖,分泌外毒素。外毒素渗入局部及周围组织,引起组织坏死和急性假膜性炎症。从血管渗出的液体中含有易凝固的纤维蛋白,将炎性细胞、黏膜坏死组织和白喉杆菌凝固在一起而形成假膜;假膜呈灰白色,边缘较整齐,假膜与黏膜下组织紧密粘连,不易拭去。少数病人的病变可侵入深层组织而形成溃疡面。喉、气管及支气管黏膜上皮具有纤毛,形成的假膜和黏膜粘连不紧,易从气管切口处喷出。白喉外毒素来自局部吸收后,经淋巴和血液散布于全身各组织,与细胞结合引起病变,其中以心肌、末梢神经最敏感,肾脏和肾上腺皮质等处病变也较显著。外毒素吸收量与假膜的部位和广泛程度有关,咽部最易吸收,扁桃体次之,喉及气管最少。假膜越广泛,吸收的毒素量也越大。毒素和组织结合开始时尚松弛,时间越长结合越牢固,也就不易为抗毒素所中和。白喉杆菌一般停留于局部病灶,不进入血行,偶可到达局部淋巴结。
早期心肌呈水肿、浊肿及脂肪变性,继而有多发性、灶性坏死、细胞浸润及肌纤维断裂。心传导束亦可有病变,末梢神经呈中毒性神经炎,神经髓鞘呈脂肪变性,神经轴随后断裂,以眼、腭、咽、喉及心脏等神经的损害为最常见。肾有浊肿,肾小管上皮脱落。肝有脂肪浸润和肝细胞坏死。肾小腺充血、浊肿,偶可见小出血点。
【1】【2】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