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38例临床分析
ClinicalAnalysisof38CasesofBehcet'sDisease
李文政1,惠艳2
LIWen-zheng,HUIYan
[摘要]目的探讨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的特点,从而提高白塞病的诊断水平,以减少白塞病的漏诊、误诊。
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病例中,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及外生殖器溃疡、
皮肤病变及眼炎。其中以
口腔溃疡为首发症状者有17例(44.74%),在整个病程中,口腔溃疡的发生率为97.37%。针刺反应阳性率为71.05%。行ANCA检查的5例患者,有4例阳性。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分别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反应停、氨苯砜等,单用或联用。3例完全缓解,其余均部分缓解。
结论反复口腔溃疡、针刺反应是诊断白塞病的主要依据;ANCA检查可能会提高白塞病的临床诊断水平。
[关键词]白塞病
[中图分类号]R59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089(2004)10-0602-02
白塞病(Behcet’sdisease,BD)是一种以口腔、外生殖器、眼和皮肤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各症状往往不同时出现,此外该病又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指标,故导致其误诊率较高。本文通过对38例白塞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8例为1985年~2002年在本院皮肤科住院的白塞病患者,其中男20例,女18例,男∶女=1.1∶1;年龄5~67岁,平均33.4岁,其中20~40岁者23例(60.5%);汉族25例(65.79%),维族8例(21.05%),哈族4例(10.53%),锡伯族1例(2.63%);病程7天~20年,平均2.6年;完全型5例(13.16%),不完全型33例(86.84%)[1]。均符合1990年国际白塞病研究小组制定的白塞病诊断标准[1]。
1.2临床分析指标①口腔溃疡;②外生殖器溃疡;③眼部病变;④皮肤病变;⑤针刺反应;⑥关节症状等。
1.3实验室分析指标①血常规;②血沉;③C反应蛋白(CRP);④免疫球蛋白IgG,IgM,IgA;⑤抗核抗体(ANA);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1.4治疗方法分别予以单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单用免疫抑制剂(雷公藤)治疗、二者联合及其他方法(消炎痛、氨苯砜、反应停)治疗。
1.5疗效判定标准[2]完全缓解为全部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部分缓解为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口腔、生殖器
溃疡疼痛的程度及/或眼部损害发作的频率及程度改善或减轻;无效或恶化为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变或加重。
[作者单位]1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1;
2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作者简介]李文政(1976-),女,新疆乌鲁木齐人,住院医师,医学硕士,主要从事皮肤病临床工作。
【临床经验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