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8 16:14:26 来源:fs.39.net
白塞氏病是一种以眼、口腔、生殖器为主要病损的独立性综合病征,亦称 “ 眼、口、生殖三联症 ” 。中医无此专有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特征,中医称之为 “ 狐惑 “ 病的与此相吻合。
白塞氏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指的是以反复发作的葡萄膜炎、口腔溃疡、多发性皮肤病变、生殖器溃疡、关节炎及神经系统损害为特征的综合征,一般好发于青壮年,双眼同时发病,容易复发,难以根治。白塞氏病会累及眼睛的前后葡萄膜,眼底的改变主要是视网膜血管炎,及阻塞性动脉炎和静脉炎,可造成视网膜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视网膜水肿、渗出、出血、局灶性坏死、血管鞘及血管闭塞等改变,还累及黄斑部、视神经和玻璃体,更加重了对视力的损害
白塞氏病是一种以眼、口腔、生殖器为主要病损的独立性综合病征,亦称“眼、口、生殖三联症”。中医无此专有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特征,中医称之为“狐惑“病的与此相吻合。
狐惑病最早记载于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其曰:”狐惑之为病……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兼”目赤如鸠眼”恰恰构成本病之三联症。在《金匮》中并记载了内服甘草泻心汤,用苦参汤外洗,雄黄外熏等治疗方法,开创了中医治疗本病之先河。嗣后,历代中医学家对狐惑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则方药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如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较明确的指出,本病“皆湿毒之气所为也”,“或因伤寒而变成斯病”,清?魏念庭又提出:“狐惑者,阴虚血热之病也”,清?吴谦在《医宗金鉴》中认为狐惑即“牙疳”、“下疳”,并进而说明“下疳即狐也,蚀烂肛阴,牙疳即惑也,蚀咽,腐龈,脱牙,穿腮、破唇”等等。在治疗上以清热除湿解毒为主的治则以及外治法的应用,亦已为多数医家所肯定。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目前主要用激素、细胞毒类药物及消炎止痛药等,其治疗效果均不理想,且毒副作用大。白塞病在中医学称之为“狐惑”,认为多由感受湿热毒邪,蕴结脏腑,循经络上蚀于口、眼,下注于外阴所致。我们认为本病的发病根源在于“湿、毒、瘀”相兼为患,创立了“平衡免疫修复溃疡”的治疗方法,形成治疗白塞病的独特理论体系和用药特点,研制出治疗白塞病的系列中药,具有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修复溃疡和促进溃疡愈合,提高视力,改善慢性炎症反应的作用,取得很好疗效。
(实习编辑:郭婷婷)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